筹建客家文化公园和文物馆

  很高兴地听到应和会馆新会长赖涯桥教授,在上任后宣布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把属下女皇镇双龙山义祠发展成为“客家文化公园”,并计划在直落亚逸街的老会馆设立“文物馆”。

  会员关心会馆的事务发展是很自然的事,尤其是双龙山位置处于联邦巷内,既交通便利,又是一个清静且有绿色地带的好地方,如果不加以发展,只种几棵果树实在太浪费了,在尺土寸金的新加坡是一种资源浪费,没有一点效益。

  凡事起头难,所需资金应该是可以筹到的,问题是组织具规模的“文化公园”,就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建设成既完善,又有风格的公园。这需要更多有才华,专业又肯出力为会馆服务的年轻人,才能水到渠成,少了他们的参与,往往事与愿违,也就不能达标,更何况是公家的钱,就要向众人和会员交代,是一项吃力不讨好,但值得去做的工作。

  在未筹建之前,有必要来个发展蓝图的说明会,然后各项目逐一讨论,在有更清晰的概念后才容易策划。也因是公家的钱,就要有更好的说服力,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同时也可以探讨是否能建立小型“圆楼”,成为新加坡首创的客家人旅游景点,增加客家“文化公园”的魅力。

  文物馆就较容易创办成功,目前已有许多文物和历史文献保留在会馆里。在过去的年代,包括消失的应新学校,和1920年建立于荷兰路的嘉应五属留医院,都是宝贵的历史文献,都可以开放让社会人士参观,也能让各籍贯人士到来互相观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