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策展引领中国之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国外交部长比尤斯、文化部长佩勒林等参观汉风展

  有位外交官曾对我说:“一个好的展览相当于一百场演出。”那时我正郁闷加紧张,办展的辛苦自不必说,关键是责任大,尤其那些“国宝”带出国的安全压力,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想象不到,精神始终紧张的感受令人几欲放弃,在这一点上远不如演出那么风光。这位外交官为我算了一笔账:“一场演出观众至多两三千人,只能演出2、3场,可是一个好的展览,每天的观众就可达到两三千人,展出3个月,那岂不是百场演出?”闻此话我顿时喜悦,真是换个角度,便有不同风景。

  近几年办展越来越多,不说“战果辉煌”,也算是实现了“既定目标”,但怎样更美更安全地展示我们的“国宝”,不能人家一句话就沾沾自喜,真有演出那么光彩吗?自己知道,差得远了。怎么能把文物展览办得像演出那么激动人心呢?当然二者也不一样了,仿佛茶和酒,瞬间感受和历久弥新都要好,文物需要策展。要达到习总书记说的“让文物活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妙境,还需做长久的计划。

  文物展览的策展人不同于自由策展人,多数需将考古文物从时空位置上抽离,放入展厅环境中,独成一体,表现的是凝滞的时间和历史的碎片。那些古物那么美,无论是以横向的品类为目,还是以纵向的发展为线,都试图向观众还原一个规整的成体系的世界。展览策划,核心就是寻找聚集品类的点或串联时光的线,这一核心的“点”或“线”常常作为展览的主题。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英文名字“Art exhibitions China”,在举办了数百个展览后,特别制作了“展览菜单”,又像是展览库,更像是精心培育的“果园”,不同的果实迎合不同的观众喜好,大约有百多个展览分成不同体系,供国外博物馆及展览机构选择,每年还要进行40个展览的更新,不断增加果园的活力。

  国家宝藏。被冠以“国宝”的文物,往往是物质“高调”型的,即具有精美的外表、精湛的工艺、绝伦的价值。

  综合性的“国家宝藏”展览,如“华夏瑰宝展”、“国宝——中国考古新发现”,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精选集,表达泱泱大国的艺术自豪感。

  专题性的“国家宝藏”展览,如“翠色洇国——中国古代青瓷展”“五德通灵——中国古代玉器展”“水陆华章——明清水陆画展”“奢华之光——中国古代金银器工艺展”“法相庄严——中国佛教造像展”等,多以材质或品类为限,仔细描摹其特点、功用与发展轨迹。展示的是古代艺术品及实用器的艺术风韵与先民的精神信仰。

  文明之旅。最早的中国文明发端于人聚居的成片区域,文明的传播沿着线扩散、对话、交融,互相碰撞、互为影响。成线或成片的地理概念为展览限定了范围,从而组织起展览的语境。

  “丝路拾珍——丝绸之路文明展”,一条丝绸之路串起一系列节点城市,通过一些枢纽城市的文物组合再现了陆路、海路、水路不同交通网络的历史与繁荣。“华夏之光——黄河文明展”,则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地理背景,通过沿线各省的文物精品展示黄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变迁。

  长江、茶马古道、大运河、大草原等“文明之旅”主题为展览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容器,在其地理范畴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被盛装入内,策展人以精妙之手酝酿出历久弥新的味道。

  中国记忆。“一个国家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甲午海战”、“五四运动”等中国曾经历的重大社会事件,为展览策划提供了着陆点,并附着以相应的文物,唤起人们对相关人物、事件的记忆。

  多彩华风。“华风”之所以“多彩”,只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品类纷呈。“多彩华风”类型的展览,多以某一行当、工艺、习俗为主题,折射中华文明在不同领域的光彩。典型的例子有“斗品团香——中国茶文化展”,还有以京剧、太极、中药等为主题的展览。

  典藏文化。广阔的文化如何被狭义的展览定位与速写?这是文物展览最长面对的技术性问题,借用典藏是手段之一。“英雄时代——大三国志展”就借用了陈寿的《三国志》概念,“大三国志”涵括的是比著作中时间跨度更长的广义三国时段,其展品包含了汉末建安年间到吴灭亡这一个世纪间的古代文物,并纳入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明清瓷器、书画以及民俗物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传世典藏,无疑契合了时代精神,与文物展览有共通之处。如此,也就成了文物策展的线索。其他如《红楼梦》、《牡丹亭》等作品亦有精彩展览呈现。

  人杰地灵。历史名人、重镇宝地和典藏作品一样,也能为展览带来效应。“人杰地灵”类型的展览可以讲“人”,也可以讲“地”。讲“人”的展览,可以只关乎“一个人”,如“孔子时代”、“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以“人”为引,讲述的是那个社会的物质、文化风貌;也可以关乎“一类人”,如“天子——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文人世界——明代艺术特展”等,以帝王或文人为线,展现的是时代剪影式的高端奢华或特定群体琐碎的生活细节。

  讲“地”的展览,如“古都北京——北京历史文物展”,从先秦到明清,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朝代更替,北京面貌、地位不断变化,形成灿烂的古都文化。又如“圣地秘宝——西藏艺术展”,反映了西藏自公元前七世纪的吐蕃至民国时期一千多年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点,是其生产、生活、艺术的缩影。

  文物展览是中性的、叙事性的,以人物为引,却不含褒贬与偏见,人与地只是提供地理定位与时代背景,为展览空间设定概念。

  文化遗产。我国以47项世界遗产位于世界各国第二位,其中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这里所指的“文化遗产”是指社会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知名度高、享誉世界,以其遗珍为展,将吸引众多拥趸的目光。颐和园于1998年11月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珍宝展”将这一皇家园林内所藏家居生活物品、摆件、礼器呈现给大众,稍窥皇家园林生活的风采。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遗产,均是凝固不变的,以物睹人,才是展览的精髓。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人的嗜好、素养、地位以及时代的表征。

  当代中国。历经磨难后重生的现当代中国,致力于翻天覆地的大改变。“岁月如歌”就是这样一个描摹时代真、善、美的当代中国展览。许多当代艺术也在向海外推介,以前总是拿古董举办展览,现当代艺术品反映当今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览亦越来越受到欢迎。

  2014年的巴黎,终于迎来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吉美博物馆展出。博物馆大门上的海报,选取了汉代著名的奔马,虽然不是马踏飞燕的那匹马,但比那匹马更有声有色,马的高昂的嘶鸣的头,雄壮的奔腾的身姿足以吸引人眼球。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法兰西共和国文化与新闻部合作主办“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法国吉美博物馆承办、中国驻法使馆和法国驻华使馆协办。展览选取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南、陕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9省(区)27家文博单位的456件文物展品。汉风,一直刮到今天的汉风,刮到西方世界的汉风,终于有了相当于百场演出的风采。习近平主席及奥朗德总统亲自做“汉风”展的监护人,并为展览撰写序言,这在办展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