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可听可感 苏州也有了口述历史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为老人的勋章和自编回忆录。蒋心怡摄

      2012年,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创立的口述历史博物馆,一时为广大年轻人欢迎。如今,苏州大鱼文化公益组织将这个模式运用到苏州,成立苏州第一家口述历史博物馆。

      ●90岁老兵谈回忆见过文革小组的批斗

      上周末,记者跟随大鱼文化团队来到司前街吉庆社区90岁的张文选老人家里,这是口述历史团队的第二次集体采访。老人历经抗战,上世纪50年代转业至苏州文物商店工作,山东大汉的他讨了个苏州太太,美满生活了60多年。见面时,老爷子和82岁的老伴早早等候在客厅了。志愿者一周前,已经与他沟通了采访提纲。

      张老爷子娓娓道来,志愿者一个摄影,一个摄像,一个主持,一个笔录,俨然工作室的配置。“我老家是山东的,参加过抗日战争,之后是渡江战役,本想转业到苏州后过太平日子,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又给我重重的一击。”

      “我们住的这个社区,当时苏州很多领导都住在这儿。好多领导都躲在我家,有个姓张的工厂领导,晚上吃完饭就躲我家。每天晚上都有人来查,看见人就绑起来弄。文革以后就乱套了,这里的房子谁都可以来住了。”说完,张老爷子叹口气,摇了摇头。

      ●康生喜欢上苏州石头老爷子坚决不卖

      老爷子当时在乐桥的文物商店上班。由于性格耿直,国家保护的文物他死也不卖。“文化大革命时这些古董都保护起来,运到木渎灵岩山,都是晚上运的,不可以给人家看见的,都是几箱几箱的运上去。江南地区,苏州文物商店的古董最多,比一般别的商店的古董都多,保存得也很好。有一个规定,乾隆之前的不可以卖,乾隆后的,按照档次卖。”老伴王金娥说。

      “有一次上海的一个画驴的画家,要来买一张画,想送一张画贿赂老张。结果老张不愿意,人家说他很倔,但是我觉得他有原则。还听说康生喜欢店里的一块石头,老张也没同意卖给他。那时候文物很紧张,他对文物商店的贡献很大,古董都是去乡下收的,收到了就给国家。”王金娥补充说。

      ●真人口述真事说者生动听者投入

      活动组织者阎一静告诉记者,这只是开了个头,后续要做的还有很多。据了解,“岁月博物馆”口述历史项目是苏州市第三届公益创投活动的中标项目,阎一静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把苏州古老历史通过每一个访谈者的口述,不走样地呈现出来。

      “现在好多年轻人,没有时间读历史,或者对历史不感兴趣,也许我们改变一下方式,大家就愿意接受了。像口述,都是真人真事,很生动,市民就愿意去了解。”阎一静说。

      团队目前常规工作人员有4人,负责前期联络和审稿、外联事宜,其他的具体工序都招募志愿者完成。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系大二的学生李雨聪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他告诉记者,平时喜欢读史,这样的活动让他与历史更近,并且和其中一个个生动的人打交道,让内容和外延一下子丰富了。

      ●口述材料将整理汇编苏州历史从此更加走心

      据了解,口述历史团队今年起每月都会组织一期活动。第一季度的主题为军旅人生,目前已经进展到第二个。“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因此就安排在家里。以后访谈别的老人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联系公园等,再组织多一些的观众,把老人请出来讲,普及面会更广。”阎一静说。后续,知青、民间手工艺等主题还会相继推出,观众可根据需要报名做客。

      工作人员说,接下来,他们还会和出版社、文联等单位合作,将文字记录的材料汇编成册,将视频资料刻盘保存,希望真正建立一个实体博物馆,“苏州历史,它是走心的,可听可感有温度的,一开启,仿佛可以触摸。”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