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博物馆在夜场展览方面还处在初期试水阶段

      博物馆的一切都活了过来,霸王龙和匈奴王破坏了大理石走廊,雄狮和猴子在陈列柜中漫步,古罗马军团还有牛仔们轮番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是来自经典科幻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场景。近日,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热映,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夜间博物馆的无尽想象:夜幕笼罩下的博物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夜间的博物馆更加神秘

      “打着手电,或在烛光下,品味博物馆,这是一种完全迥异于白天观赏的感觉。黑暗改变了画的颜色,安静的气氛充满了神秘,让观众好像与展品更加亲密。”有过欣赏博物馆夜场经历的段先生这样说。

      段先生曾经带自己5岁的儿子报名参加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夜”。对于那次活动的经历,段先生记忆犹新。“夜深人静时,我们参观自然博物馆,把恐龙公园当游乐场,之后再在恐龙身边露营一晚。我们以一种更加亲近的方式体验到了博物馆的另外一面。 ”

      段先生认为最有意思的环节便是在博物馆的恐龙公园里露营过夜,“我记得儿子当时还问我,恐龙会不会活过来和我们一起玩啊,孩子的想象力仿佛被完全打开了。”段先生说,那次活动后,他的儿子爱上了博物馆,也懂得了去博物馆要提前查阅和储备相关的知识,这是参加博物馆之夜最大的收获。

      博物馆之夜除了氛围不一样之外,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还认为,“博物馆开放夜场,对人数进行适当分流,会有更好的观赏体验。和白天的嘈杂完全不一样,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能够感受博物馆不同的美。”

      国外许多博物馆

      为儿童开设夜场

      为提高自身影响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区域性的博物馆就开始尝试联袂推出类似“博物馆之夜”的活动。1999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当地年轻人和家庭走入博物馆,法国文化部首次推出了“博物馆之夜”,在春天的某个星期天,从日落开始持续至次日凌晨1点,法国所有的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经过多年摸索,许多博物馆已经形成常态化的夜场展览模式。比如,卢浮宫博物馆日常开放时间为9点至18点,而每周三、周五晚上会延迟到21点45分;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8点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则在每周五和周六延迟至夜间9点钟。对于夜场开放,许多博物馆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而在美国,许多博物馆曾为儿童开设夜场活动。美国许多儿童都曾在全美各地的博物馆过夜,他们可以参加位于匹兹堡的卡内基科学中心举办的夜场活动,充当小侦探;还可以在辛辛那提博物馆中心探秘洞穴;或在旧金山海湾水族馆观看鲨鱼;还可以在威斯康辛海洋博物馆的潜水艇内打个盹。

      国内博物馆夜场初期试水

      相比而言,国内博物馆在博物馆夜场展览方面还处在初期试水阶段。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处长郭长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博物馆延时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况:一是如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这样重大的博物馆宣传日;第二是为了照顾更多观众的观赏要求,对馆内比较重要的展览增设夜场展览。郭长虹介绍说,目前国内博物馆开放的夜场展览较少,主要是出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原因。

      而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都会在暑期开展“博物馆之夜”。自2005年起举办至今,“博物馆之夜”已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品牌活动之一。“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北京自然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史英周认为,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博物馆可谓是人们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之一。而博物馆之夜作为一种新兴的参观体验形式,也让人们在新奇的感受中爱上了博物馆。

      ■相关链接

      京城哪些博物馆开设过夜场活动?

      自然博物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每个暑假都会开展夜场活动,包括“博物馆缤纷夜”、“博物馆寻宝夜”等。“博物馆之夜”活动自2005年始至今已连续举办多年,目前已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品牌活动之一。

      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2014年4月,国家博物馆晚间专场首次开放。来自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五大知名博物馆的10幅传世名作让国博的大门首次在夜间为其开放。

      古动物博物馆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2014年,中国古动物馆建馆20周年,特意开展了“博物馆之夜”庆祝它的生日。作为“博物馆之夜”的重量级活动,化石珍品展让参观者大饱眼福;此外,当晚的活动也让许多小朋友亲自体验了化石修理、模型制作、古生物雕塑绘画的手工过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