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别出心裁的应用App——《韩熙载夜宴图》正式发布。院长单霁翔透露,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搭建一个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为核心和主入口,由网站群、App应用、多媒体数据资源等各种信息构成,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一站式聚合平台,为观众提供便捷、全面的博物馆数字资讯。

      文物是没有生命的,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好文物,充分发掘它们的信息,将“死”文物变活,是博物馆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020座,但其数量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民众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就要对现有馆藏文物做出新的思考,充分发掘它们的内涵,利用有限的文物资源做出新文章。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人们为了参观展览竟能排六七个小时的队。这种观展热情举世震惊。而这一场景在之后也成了一种警示: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后,国人对于精神层面的如饥似渴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相对贫乏形成反差,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这就更加印证了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说到底,这是一个博物馆展览策划和教育推广问题。比如,沈阳某馆曾经高挂免费招牌开放,一时间人流如织,甚至有人只为了享受免费待遇而去凑热闹,进而导致观展环境嘈杂,加大管理成本。显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不只有“免费”这一招,甚至可以说,如果文化部门只着眼于 “免费”未免不够。如何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让历史与人们对话,让这种对话入耳入脑,才是关键所在。

      而今,我们欣闻在沈阳市文广局、文物局、教育局等各方努力下,沈阳市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免费参观,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是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通过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林林总总的展馆时,能怀着敬畏之心,聆听历史,向大师致敬,对文化鞠躬。我们希冀,随着沈阳用历时5年时间开展的百万市民走进博物馆活动的举办,年轻人可以好奇地在网络上寻找各展馆的探馆攻略,并将之作为周末约会的风雅去处;父母可牵着孩子的小手,安静地走进历史。希望下一代能传承前人的智慧、赓续文化的薪火。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