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博物馆走向何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博物馆走向何方

 

      全世界如今共有55000座博物馆,这一数字是1990年的两倍。而仅在中国,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业。随着文博事业发展壮大,博物馆变得更加依赖数字技术,这一趋势能否继续?

 

      大英博物馆10月份某个周日下午,每一位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在陈列柜前驻足观看,而此时若细心留意观众的行为也不乏趣味。人群中有兴高采烈的儿童、提不起兴趣的青少 年、手忙脚乱的父母和心不在焉的情侣们,还有成批的中国游客们从诺曼 福斯特庭院涌入博物馆新建的展厅参观时下正在举办的明代大展。该展厅由格雷厄姆 斯 特克所设计,风格朴素,共花费了1.35亿英镑。

 

      博物馆行业似乎正在迅猛发展。观众人数持续攀高,新馆不断开张,世界著名建筑师们奔波于海内外,着手敲掉四平八稳的传统建筑,为海外大亨修建一些造型奇特的博物馆建筑。

 

      英国女王上月刚为科学博物馆新永久展厅“信息时代”的落成剪彩。英国泰特美术馆投入4500万英镑用于翻新工程。该工程由著名建筑公司Caruso St John主持设计,改造后的场馆中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旋转楼梯,新馆于今年初开馆。同样,帝国战争博物馆投入4000万英镑用于提质改造,项目由Fosters公司设计。而这一系列的新馆建设距贝尔法斯特的泰坦尼克博物馆落成不过两年,扎哈 哈迪迪设计的格拉斯哥河边博物馆建成也不过三年,而四年 前,同样由扎哈设计的罗马21世纪博物馆赢得了斯特林奖(英国建筑界最富盛名的奖项——译注)。

 

      泰特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泰晤士河岸电站旁建设新场馆,该项目由Herzog &de Meuron设计事务所完成;英国设计博物馆也将在2016年搬入位于肯辛顿的新家,这里曾是RMJM设计的联邦机构的旧址;肖迪奇的杰弗瑞博物馆也正在 扩建。多伦多的阿加汗博物馆,纽约的911博物馆最近刚刚开馆,斯坦福和哈佛都投资兴建了新博物馆,莱斯特也将新增一座理查德二世博物馆。由Coop Himmelb(l)au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里昂汇流博物馆和巴塞罗那的新设计博物馆都将于下月开馆。据《经济学人》杂志估计,我们现在全球共有5万5千座博物馆,这一数据已比20世纪90年代翻了一番,而中国平均每天新增一座博物馆。

 

      我们不再把大笔的钱投入到市政建筑、大学或医院,但仍在修建博物馆和美术馆,这令人费解。他们保存着我们的共同记忆,是集体意志的胜利。《博物馆》期刊主编莎朗 希尔认为:“博物馆已经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进步,但我认为直到过去几年,公众对博物馆看法才发生真正的改变。”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主席阿莱恩认为:“在博物馆,我们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事情,他们就像是灯塔,营造出真实、本真的氛围,简单点说,就是欣赏美与沉思的场所。在一个充满了怀疑与不确定性,一切飞速变化的时代,观众对博物馆的喜爱不难理解。”雄心壮志也需要实际的工作来支撑。博物馆需要观众,也需 要资金,正如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伊恩 布拉奇福德警告:“伦敦的大型博物馆受益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但英国其他地方的情况不容乐观。要想观众人数增长,还 需要大型的项目和创新的营销方案,这些都需要资金。所以我担心如果2015年拨款削减,这波‘繁荣’景象就如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对儿童来说,博物馆具有神奇的吸引力。从博物馆商店里那些身着军服的人偶到正在奋力抗敌的骑士模型:越是恐怖的造型,孩子们越是觉得欢乐。27 岁的米兰妮 罗斯相信博物馆与美术馆可以激活很小的触觉:“他们有能力创造难忘的个人记忆与经验。”罗斯在伦敦孤儿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作为更青睐艺术 性的新一代,她们希望能通过努力为博物馆增添趣味性。“你无法忘记第一次观赏画作或其他艺术体验时所带来的强烈感受,或了解到一件与你有关的故事或文物的 感觉。这些个人的联系让我们有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创造意义。”

 

      对于曾在诺福克郡读书的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来说,记忆中的一幕仍然历历在目:“学校组织到东迪勒姆附近的格雷森霍尔工坊的参观活动使我们放下 游戏机,感受这个无与伦比的地方。”罗斯回忆道:“我去参观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孩子们穿上维多利亚时期儿童的服装,必须忍受乡村刺骨的寒冷,也绝对禁止 用左手书写(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用左手写字被认为是异常行为,学生只可以用右手书写——译注)。我向诺福克博物馆管理局主任史蒂夫 米勒询问该博物 馆如今的状况,他回答:“格雷森霍尔最近获得一大笔投资,将迎来较大的发展。尽管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着经济压力,但我想在诺福克,我们的博物馆正迈向一个 前所未有的时代。”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