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让文化遗产躺在博物馆里

      北京APEC会议结束后,江苏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成了“大忙人”。他的“一夜成名”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及配偶穿着的“新中装”面料宋锦出自他的企业。

 

      “这一个多月来,忙得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过去的30多天,吴建华几乎每天都穿着自己工厂生产的宋锦面料“新中装”,搭一条哑光的金色宋锦围巾接待客人。“宋锦火了,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

 

      吴建华的企业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丝绸重镇。早在明清时期,这个镇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闻名遐迩。如今,人口约40万的盛泽镇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500多家、13万多台无梭织机,随处可见满载丝绸面料的大卡车。

 

      然而,镇上这些厂大都生产化纤面料,只有几家企业仍在生产真丝面料。吴建华的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吴建华出生于丝绸世家,抱着“丝绸情结”进入这个行业。“那是上世纪90年代,4万元创业,公章印章就装在一个包里,挂在摩托车把上,走街串巷推销丝绸。”

 

      眼下,吴建华的企业年销售破亿元,但在镇上并不显眼。

 

      每次与新客户或记者见面时,吴建华都彬彬有礼地从一个金色名片夹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对方。“这也是用我家宋锦做的,已经用了3年。”他说。

 

      宋锦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是中国丝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苏州特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苏州宋锦纹路细密、图案精致、色彩典雅,在古代主要用于宫廷服装和书画装帧。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化纤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真丝行业特别是宋锦织造带来严重冲击,加之工艺师后继无人,宋锦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拉开鼎盛丝绸厂房重重铁门,穿过像迷宫一样的厂房才可以走到一个透明玻璃隔成的大厅。在这个隐秘的地方,4台来自欧洲的大型电子提花机终日有条不紊地织着宋锦。

 

      这些机器经过技术创新,每天可以生产出约100米长的宋锦。这一数字足以让设计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制作时尚且多样化的宋锦织品。

 

      “千年的工艺,必须与现代生活结合。”吴建华这样解释自己改造进口提花机的初衷,“不能赢得消费者,再高雅的文化遗产也只能躺在博物馆里。”

 

      大约两年前,吴建华的公司制作了一个宋锦手包,结果在一个展览会上大受欢迎。他随即决定引进设备,进军宋锦行业,让这一古老工艺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吴建华表示,要对宋锦进行活态保护,不能固守传统技艺,排斥丝绸行业的产业化。“只有用现代产业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

 

      47岁的吴建华已经将宋锦制作成手包、围巾和服装等成品,并统一冠以“上久楷”这一始创于1889年的民族品牌。

 

      不过在量化生产的同时,吴建华并没有放弃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在厂房的对面,一个正在装修的大厅里摆着两台高约4米、长约5米、宽约1.5米的大型木织锦机。据介绍,这两台机器与1000多年前宋锦工匠所使用的工具几乎毫无二致。

 

      织锦师傅戴着老花镜在机器的末端安静地织锦。他的动作有点像在操作一架结构复杂的大型钢琴。即使一天不间断地工作8个小时,宋锦每天最多也只能延长8厘米。

 

      如果说电子提花机帮吴建华实现了宋锦面料的批量生产,并让宋锦从博物馆走了出来,那么这两台古老的木织机将会让宋锦成为国际时尚界的“新宠”。

 

      目前,有员工约两百名的鼎盛丝绸已经在伦敦开设了办公室。吴建华还聘请了两位意大利设计师帮助提高工厂的国际化水平。“不久的将来,我还想在巴黎开一家宋锦精品店,让欧洲人重新认识丝绸织品这一古老中国的名片。”他说。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