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建起“博物馆”
2014-12-16 14:34:58 来源:温岭日报 已浏览次
昨天,大溪镇沈岙村村民叶彩花起了个大早。家里有只经过好几代人传下来的斗,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积了不少灰尘。她把斗从角落中翻出来,吹了吹上面的灰尘,又打了一桶水,仔细地为它“洗澡”。清洗干净后,叶彩花高高兴兴地拿着这只民国时期的斗,来到了沈岙村重新修建的斗山书院——她要把这只斗存放在这里,让更多的人看到。
2013年新建成的斗山书院,村里人爱管它叫“乡村记忆馆”,这里存放了好几百件村民们珍藏的古董。村民们笑称,如今小山村也有了“博物馆”,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有滋味了。
小山村有了“博物馆”
沈岙村有着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让沈岙村村民骄傲的,是村里的斗山书院,曾经还培养过进士,也出过不少文化名人。也许是骨子里的积淀,沈岙村村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一直很强烈。
在村民们的记忆里,几年前,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看看历史保留下来的物品,就得上大城市去“一睹芳容”。然而,去年刚落成的斗山书院,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博物馆”。
驱车经过平坦的乡间小道,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便出现在记者眼前:青砖白墙,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沈岙村党支部书记潘明奎领着记者走进了这家书院,来到二楼,村民们口中的“博物馆”果然名不虚传:水车、红卫兵袖章、瓷器、毛主席语录、老式电话机、砻、民国时期土地证……过去的点点滴滴都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村民们的珍藏。”潘明奎说,这里的东西,有的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最近的也能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东西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但在以前是十分普遍的,比如说水车、犁等,建这个乡村记忆馆,为的是不让年轻一代忘记历史。”
“比如叶彩花送来的‘斗’,这在以前是一个量具,一斗米就是十升米,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正在参观的村民潘义勉说,由于这里存放了很多历史文物,近的如泽国、新河、太平等,远的如玉环,都有人特意开车前来参观。
观看戏曲演出
享受书画熏陶
斗山书院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戏台,村民潘冬领就是在这里欣赏到了精彩的演出。“越剧、快板、讲故事……这些节目我都能在这里看到,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前几天,因为表演的人多,大家都争着演,最后协调了好久呢。”潘冬领笑着说,有了这个戏台子,村里每个月都能有四五次演出,茶余饭后多了一个休闲项目。“有时候观众多了,连外面的路上都站满了看演出的人。”
更让村民们备感自豪的是,不久前,沈岙村被评为“浙江书法村”。“我们村子共有1450人,爱好书法的就有300多人。”潘明奎回忆,当时角逐“浙江书法村”的,光是温岭市就有四五个村,竞争非常激烈,不过,经过层层考察,最终沈岙村赢得了这项殊荣。“斗山书院就是平时村民们练笔的地方,我们也会不定期邀请书法协会的书法家、画家过来,和村民们一起切磋技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