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博物馆 深闺人不识

      南山北头村和南水村两家博物馆虽具特色但游客寥寥


      专家建议可和周末乡村游打包带旺人气打出名气

 

      洗脚上岸的蚝民如何让后代记住自己祖先的历史;客家人来到大都市如何延续自己的文化……在各种旧城改造历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挖掘和保存。

 

      深圳市南山区政府着力打造博物馆城区,从政策上鼓励民间建设博物馆。除了钟表翡翠博物馆、中国书画收藏馆等专业类博物馆之外,村史博物馆也成为一枝独秀。但记者走访发现,这些耗资百万或数百万建成的村史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每年接待游客寥寥。专家建议,村史博物馆可以结合乡间旅游,打出知名度。

 

      北头村史陈列馆:展现蚝文化已成教育基地

 

      北头村史陈列馆是南山区首个村级博物馆,建成于2006年。“我们不敢妄称是博物馆,只能说是我们村史的陈列馆,把村里的老物件陈列出来,把蚝文化传承下去。”北头村人,北头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光宇目前负责陈列馆的管理工作。

 

      陈列馆设在北头村人的生活圈内,走进北头豪苑能看到醒目的北头陈列馆几个大字,在两栋楼之间伫立着一座蚝女雕像。“为什么是蚝女不是蚝男雕像呢,我们考虑到当时村里的女性除了每天和男人们一起下海养蚝,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庭,特别能体现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意思的是,蚝女雕塑与村里的车库同列一排,历史和现代就这么融洽的并存着。

 

      有着500年历史的南山区北头村,村民世代以蚝业为生,村史宛如一部深圳养蚝史。承载了百年渔农文化的蚝田影响了该村人的思想及性格,但这段发家史有可能被后代所遗忘,该怎样承载下去?2006年,北头村建成南山区首个村级博物馆,以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浓缩再现北头村百年蚝史。

 

      从南山街道文体站(北头陈列馆)的牌匾旁拾梯而上,黑白照片、采蚝的连板、老旧的摩托车、村里第一台电视机、蚝壳砌成的墙、第一张自行车执照……数百件能再现村史的老物品都摆放在此。2006年开馆前夕,得知村里要办陈列馆的消息后,村民们纷纷自发的捐出了自家的老物件,共筹得600多件藏品。

 

      吴国华是陈列馆的管理员也是专职解说员,自开馆至今已经在此工作了8年。他说,刚开馆的时候,村里人都是呼朋唤友来参观,馆内一度人声鼎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每年来参观的人数仅千余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没有游客,但陈列馆里仍旧打扫得一尘不染,展品摆放整齐。“没有具体算过每年的维护成本,我们考虑的只是如果把村的历史和精神延续下去。”北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树强如是说。

 

      据悉,北头村陈列馆目前正在着手一个记录历史的项目,通过录像和文字的形式让村里的老人来讲述养蚝的历史,预计明年会出一本书。“我们陈列馆的二期建设也已经提上议程,预计建成一个总面积在3000平方米的陈列馆,除了目前的物品陈列之外,还配合3d动画来展现。”

 

      南水村博物馆:传承客家文化陈列馆藏在办公楼

 

      南山区共有两座村史博物馆,北头村史陈列馆和南水村史博物馆。相比北头村陈列馆,南水村史博物馆更是藏在深巷人未知。蛇口街道公园南路的南水大厦门口,一列小字表示这里是南水村史博物馆的所在地。走进南水大厦,在博物馆讲解员赖幸浓的带领下走到写字楼的4楼才发现此处别有洞天。

 

      馆中陈列的石磨、锄头、犁,展现了南水村上一辈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场景。“这些草鞋,客家凉帽、竹篦子都是我们这里的老人用过的东西。”赖幸浓指着一张黑白老照片说,那个最左边的小姑娘就是自己,出生于1972年的赖幸浓对于改造前的老南水村还是有一些印象。缝纫机、老式自行车、算盘,这些物件距今不算遥远,但因为已经没有用武之地而成为馆藏的“古董”。

 

      南水村的祖辈是从广东紫金、五华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有着500平方米的村史博物馆中分别以“淳朴南水”、“改天换地”、“沐浴春风”、“与时俱进”和“继往开来”5个主题进行展示,博物馆2013年1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馆藏的物品数量就不算多,也就100多件”。

 

      在记者采访过程没有一个游客来参观博物馆,对此赖幸浓早已习惯。周一闭馆,周二到周五全天候开放,周末如果想参观可以提前联系。

 

      “这一代的年轻人很多都不认识客家农具,也不会说客家话,建这个博物馆也是为了传承客家文化。”赖幸浓是土生土长的南水人,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南水人想建一所村史馆,把南水村的发展史保留起来,让后代传承客家文化。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