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模仿秀

自从青铜器“鴞卣”被网友称为“最萌文物”后,不断有人发现穿越版萌文物。我省文物专家李夏廷在论述晋国青铜器的艺术风格时总结,晋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主要有四类: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图像人物类。晋式青铜器中写实的动物造型中最常见的是虎、牛、羊、熊、鹰、雁、鱼、蛙、蛇、龟等。

      自从青铜器“鴞卣”被网友称为“最萌文物”后,不断有人发现穿越版萌文物。历史上,晋时期曾铸造过大量青铜器,很多采用了精湛的写实艺术风格,这种写实艺术的青铜器物如今看来最具萌态。除了小编挑出的这几件青铜器萌物,在山西博物院还有不少萌物,大家不妨去找找。

 

      模拟穿越对话

 

      文物与模仿者的故事

 

     1 虎头匜鼎上的小兽与《狮子王》里的小辛巴

 

      青铜文物:虎头匜(yì)鼎是侯马市上马墓地14号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属于春秋(前770~前476年)时期的作品。

 

      匜是春秋时期广泛使用的器物。春秋早期匜体呈瓢形,前流后鋬,四个片状兽形扁足。

 

      春秋中期匜逐渐由敞口流变为合口流,名作虎头匜。

 

      战国时期出现瓢形匜,敞口流,环形足,战国中晚期一般作桃形,平口、圜底、三环形足,素面。

 

      模仿者:迪士尼动画片《狮子王》主角,小辛巴。

 

      辛巴与小萌兽的对话

 

      虎头匜鼎:好多人都在猜我到底是个啥动物,我说我是小狮子你信吗?

 

      小辛巴:真正的狮子是我这样的好吧,看我尾巴后面有一撮毛毛,你有吗?我可是狮子王的后代,将来要管理整个狮群呢。

 

      虎头匜鼎:身份特征太明显了不好,就像你,看看你从一只小狮子走向狮子王多么不容易!

 

      小辛巴:说的也是,可是你到底是谁呢?有点像我又有点不像我啊。

 

      虎头匜鼎:我是一只来自春秋时期的虎头匜鼎,用你们现代人的话来说,我可是古董啊,很值钱哦。而且,我还是这么萌的古董……

 

      网友旁白:目测盖子上的东西是狗,尾巴又不大像,也许是狐狸或者狸猫?小老虎?古代的器具造型也会卖萌啊,不过这个虎头匜鼎到底是用来干吗的呢,不会是用来炖汤的吧,或者是喝酒的器具……既然说是虎头鼎,那这只老虎身上背的是不是它的孩子?哇,老虎妈妈背着孩子,还真有爱。

 

      2 四足带盖方鼎与安卓操作系统的小机器人

 

      青铜文物:四足带盖方鼎通高28厘米,耳间距22.7厘米,是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文物。

 

      鼎最初是用来煮肉的。夏代遗址中首度发现三足两耳的青铜鼎,但容积较小。在商代中期才出现四足鼎,且形制较大。在商代晚期,鼎已经退出炊器行列,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从文物学角度说,四足鼎发现的数目远比三足鼎要少,要精致,所以四足鼎的主人地位身份比使用三足鼎的人要高。大河口墓地是霸伯的家族墓,霸伯是霸国最高统治者,霸国是西周时期诸侯国。从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可知霸国历史可能贯穿整个西周并延续至春秋初期。

 

      模仿者:安卓系统的标志小机器人。

 

      我的绰号叫“霸国安卓君”

 

      安卓小机器人:嗨,帅哥,你是在模仿我吗?跟我长得这么像。

 

      四足带盖方鼎:你看看咱俩的造型就知道是谁模仿谁啦,我可比你老多了。

 

      安卓小机器人:我是现在风靡全球的安卓logo系统图标,你有我出名吗?

 

      四足带盖方鼎:虽然我没有你那么普及,但是我可是古董哦,3000年前我就存在了,比你年长吧?

 

      安卓小机器人:原来是前辈,失敬失敬。

 

      四足带盖方鼎:前一阵子我还奇怪人们为啥叫我“霸国安卓君”呢,原来是因为你长得像我啊。

 

      网友旁白:此鼎很像一个举着双手站立的小人,鼎盖上有四个小凸起,像天线和眼睛,再加上没有“腰身”的形体,一眼望去确实很像“安卓君”。一个是古董文物,一个是风靡全球的软件系统,真的都是“萌萌哒”。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