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像住进维多利亚女王博物馆
2014-11-21 15:19:40 来源:法制晚报 已浏览次
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及夫人访问了塔斯马尼亚州(以下简称“塔州”)。塔州是澳大利亚最小的一个州,也是唯一的岛州。但是早在1860年左右,就有华工到此地开采锡矿,鼎盛时期在塔州采矿的华工达1600多人。
华裔画家陈平为习近平主席的到访专门创作了20幅画作,其主题就是1860年后陆续到达塔州开采锡矿的华工故事,为此,他寻访了很多当年华工在塔州创业的故事。陈平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华工在塔州创业的情景。
塔州华工 被从金矿“挖”到锡矿拓荒
据陈平介绍,第一批华工到达塔州是1860年左右。第一批才12个人。当时这批华工原本就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开采金矿,已经属于熟练的技工。后来塔州当地发现了锡矿,有个做矿产生意的英国人就从维多利亚州的金矿工人中把他们“挖”了过来,当时大概挖了18人,其中华人就占三分之二。因为当时的矿区还没有被开发,荒郊野外的生存条件还比较艰苦,而华人因为比较能吃苦,加上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采矿技术,所以就被英国人挖去塔州拓荒。
维多利亚女王博物馆高级顾问戴维·巴勒特200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工人很会干活。他们用镐挖掘,侧着身子,而西方人用铁锨挖掘,正着身子,工作面宽,进度就慢得多;中国人建立了经济有效的引水系统,被誉为‘绝妙的独创’;西方人只吃肉和土豆,而中国人会种蔬菜,所以西方人经常得病,而中国人身体就好得多。”
因为欧洲裔的矿工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矿都是先后到达的1600多名华工开采的,这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年的大批华工陆续撤走后也没有留下多少记录。
经济宽裕 跟当地人通婚 收养子女
“其实当时的华工收入在当地来讲算相当不错的。”陈平告诉记者,因为这一批华工属于熟练工人,加上勤俭持家,所以经济相对宽裕。
据陈平介绍,来塔州的华工基本上都来自广东,所以讲粤语,以单身男性居多。也有几个是从家乡就带着媳妇过来的,但是很少。而当时矿山里也有欧洲裔的矿工,所以后来也有一些互相通婚的情况,“现在澳中友协塔州分会的会长就是通婚后裔。”
还有一个华人家庭收养了一个欧裔孩子。当时矿区有少量欧洲裔矿工,其中有一对欧洲裔的夫妇,女方才十几岁就生下一个女儿,有一天这对夫妇跟华人邻居称要外出一个星期,请华人家庭帮忙照顾一下孩子。结果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一去不回。于是这个华人家庭就将女孩抚养成人。因为这个女孩从小在华人家庭里生活长大,所以长大后也完全是华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后来跟这家华人家庭的儿子相爱成家,生儿育女,在当地也成为一段佳话。
中国人的春节
塔州总督也来凑热闹
陈平告诉法晚记者,虽然华工在远离闹市区的矿区生活,但当地人还是没能抵挡住中国人春节的诱惑。“所以我这一次20幅新作中就有一幅画叫《春节》”。陈平表示,每年一到春节,华工都会在矿区挂上红灯笼,铆足了劲儿做各种花样美食,女孩子们也都穿上华丽鲜艳的中式衣服,甚至从各地请来剧团进行文艺表演,所以当地人就很喜欢来凑热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春节活动中来,观看表演,享受美食,其乐融融。
甚至在19世纪末期时,有一年春节,连塔州总督也偕夫人前来参观,当时的本地报纸都争相报道此事,对中华美食文化和中华文化丰富了当地的多元文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寻访遗迹 80多岁守庙华工将关帝庙文物捐了
根据陈平的寻访和了解,当时的1600多名华工,后来因为锡矿市场衰退,锡矿价格下降等原因,大部分又回到了维多利亚州,有一部分就直接回国了。
但在当时华人矿工聚集地——塔州东北部的韦尔德伯勒镇有一所关帝庙。当时华工撤离时,留了一名华工守庙。二战时,这位华工已经80多岁,非常想回家。所以就把庙里的文物都捐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博物馆。现在维多利亚女王博物馆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地方陈列关帝像,陈列摆设都基本保持了原样。
陈平表示,这些文物艺术价值很高,尤其是木雕很精美。虽然当年的华工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是有些文物之精美,难在他处找到。
当年的矿区小镇现在已经没落了,人烟稀少。当年的关帝庙现在只剩一个摇摇欲坠的空建筑。2004年7月,塔州州长宣布要开发“锡龙”旅游线路(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当地人称呼中国锡矿工人为“锡龙”),将当年华工开采锡矿的遗迹开发成一个“锡龙小径”,作为该州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澳中两国游客。
今日华人 四代华人 从荒野融入主流社会
陈平表示,为了这20幅新画作,他寻访了很多跟当年的华工相关的故事,其中塔州本地有一个家族在华人华侨中很有威望,基本上属于最早的一批华工后裔。第一代移民都是矿工,现在已经去世了;第二代移民做中餐馆生意,现在也退休了;第三代移民从事的是主流的销售代理生意,第四代还在念书,在成长中。他们家人都还会讲粤语,但仅限于口语,基本上不会书写汉字了。
从荒郊野外的矿区生存到华工后裔慢慢打入主流社会,到现在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完全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这个家族四代人的行业变迁可以看成是华人在当地发展的一个缩影。”陈平说。
陈平告诉记者,目前塔州的专家和学者圈中,就有很多优秀的华人。比如塔州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马俊一,在国际上也很有名;还有全澳洲都知名的塔州大学著名的骨科教授丁长海;塔州大学土壤农业副教授周美学等等,这些人不仅在当地的华人界,甚至在整个社会中都是属于精英阶层。为当地的社会、科技、经济和艺术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