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5个“微博物馆” 免费向市民开放

      到派出所民警博物馆了解派出所的演变,到汉西门社区“石城之印”特色馆去听仓巷卧佛寺、大香炉天界寺的故事……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范围内,只要走500米,就能邂逅一家主题鲜明、展陈精美、绿色环保的微型博物馆,浓浓的文化味儿赢得居民点赞。今年以来,这些博物馆已吸引了近万人次参观,其中近三成是未成年人。

      据悉,这些微型博物馆共有15个,是街道根据自身的文化记忆和历史底蕴,依托现有社区服务中心、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建筑空间,收集资料进行创意改造而成,包括丰富路南京当代创业者博物馆、朝天宫派出所民警博物馆、南京民国印象馆、冶山道院社区冶山印迹博物馆、汉西门社区石城之印博物馆、七家湾社区民族之家博物馆、石鼓路小学儿童版画馆等。

      微型博物馆成为现代社区教育的大课堂。冶山道院社区居委会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出以名家诗词为主题的冶山印迹馆。走进冶山道院社区大厅,跃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画框,画框中的文字介绍,南京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名称,而第一个名字就是位于冶山的“冶城”。再往里走,能看到“私家定制”的窗帘,上面印的全是历代文人骚客游览朝天宫时留下的诗词歌赋。社区负责人介绍,不少来社区办事的居民都会到这个微博物馆看看。遇上邻里纠纷,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将双方带到这个会议室做调解,看着满墙的文化,大家商量起来也就心平气和了。还有不少居民趁着闲暇带孩子来参观,接受文化熏陶。

      位于甘雨巷26号的可园史志馆,以南京近代地方志学者陈作霖及其史著为主题,依托评事街社区服务中心的空间建立,集中展示了南京老地名、评事街地区演变、朝天宫地区的民族文化。这里的展览室也是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的讨论室和培训室,所有展览空间都承接居民策展,免费为居民举办个人艺术临展。

      免费WiFi、二维码、在线互动……注重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社区微型博物馆人气颇高。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张振荣介绍,建这些接地气的微馆,就是希望用人文的力量养护心灵,让居民最大化参与社区治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出最大公约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