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志愿者: 人类文化遗产走向社会的桥梁

      世界范围内,被生动地概括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它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团体,博物馆的志愿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当我们进入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欣赏各个展馆的文物时,不免有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遗憾,此时,如果有人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进行细致讲解,周到服务,那无疑是雪中送炭,一定会让我们产生不虚此行的感慨。

      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窗口。它是美的桥梁,让展品和希望了解展品文化信息的人们靠得更近;它是走向社会的纽带,为博物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它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普通群众贴近历史提供了渠道。

      博物馆志愿者是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接受了严格的筛选,放弃了休息时间,记背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在展馆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义务”的大前提下完成的。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博物馆都在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益文化事业上的作用,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博物馆志愿者其实也是博物馆的最忠实“粉丝”,是一群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关注,同时还非常乐于并能够为博物馆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工作的“特殊观众”。当然,他们同时又是其他观众的接待者、引导者、讲解者。志愿者的双重身份,无疑,能够很好地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2012年底,荆门市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通过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近百名人员成为第一批志愿者。他们以荆楚理工学院的学生为主,除了担任讲解导览以及维护参观秩序,他们还协助参与博物馆组织的一些社教活动。没有酬劳,更没有特殊的待遇,但你却能随处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对于荆门博物馆工作的热爱,对于志愿服务的热忱。

      虽说是义务性工作,但志愿者工作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们可以从博物馆志愿者招聘公告中看到许多“条条框框”:要有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或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为公众服务;能够流畅使用普通话,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所有志愿者的心声。当我们付出努力时,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一份心灵的慰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