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办博物馆,几多欢乐几多愁

      近些年,长沙与全国其他文化繁荣的地区一样,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方兴未艾。民办博物馆以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正成为国有博物馆的有力补充,然而,民办博物馆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遭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压力,令人欣喜的是,来自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昭示着长沙民办博物馆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

 

      10月25日下午,位于长沙市湘江壹号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热闹非凡,前来参观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在现场,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周末休闲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只在书里见过,看真迹都得去国外,现在有机会在自家门口看到哪能错过。我是特地带孩子来的,多接触艺术品提高审美能力总会有好处。”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9月28日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筹划新馆搬迁始于去年,新展厅面积达6000平方米,目前陈列当代艺术珍品百余件,是长沙最早成立的民办博物馆之一。在收藏热潮席卷全国之际,长沙民办博物馆成为国有博物馆的有力补充,湖南开元博物馆、湖南沙坪湘绣博物馆、长沙县伯瑜万福源博物馆、长沙玉和醋文化博物馆、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各有特色,以不同的收藏范畴构筑起了长沙目前民办博物馆体系,丰富了长沙市民的文化生活。“热闹的背后是无比的艰辛。”谭国斌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民办博物馆收获了不小的社会效益,但谈到经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馆主叫苦不迭。

 

      现状:民办博物馆也能“唱大戏”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展“欧洲先锋展”和“湘江北上展”贯穿中西,在长沙影响不小,“仅国庆期间接待游客量就达2万人次。”这一成绩让谭国斌很是自豪。“要懂得自己国家的当代艺术,不能只有老祖宗的东西,只有马王堆老太太。长沙需要为大众搭建了解当代艺术的平台。”这是谭国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自掏腰包开办博物馆的初衷。

 

      如今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已成为长沙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长沙民办博物馆因其独特文化个性正成为国有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也成为市民文化旅游休闲的新景点。湖南沙坪湘绣博物馆开馆至今免费接待游客53万余人次,去年接待量更多达20万人次。其馆藏珍品上千件,包括湘绣大师刘爱云采用鬅毛针法绣制而成的《饮水虎》等,由20位刺绣大师历时5个月绣制而成的湘绣合并卷《富春山居图》已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我们多次在中、小学生间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diy刺绣,外地许多游客到这里参观后更是对湘绣喜欢得不得了。这个博物馆在扩大湘绣影响上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该馆馆长毛勇臻说。

 

      一些民办博物馆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的馆长秦石蛟最近在忙着制定博物馆的未来规划,见到记者时,脸上抑制不住兴奋。“在望城区近期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要将望城打造成‘剪纸之乡’的计划,华夏剪纸博物馆有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新馆。”今年已经77岁的秦石蛟,出生于剪纸世家,从上世纪50时代开始收藏剪纸,至今剪纸藏品已达1.8万件。“办博物馆的想法始于90年代,但苦于没有场地。2000年自己买了房子后,便开办了国内首家民办专题剪纸博物馆——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秦石蛟介绍,“我办博物馆,纯属个人爱好,藏品的收藏和研究是我的主要工作。”开馆至今,秦石蛟已出版剪纸专业书籍24本,研发摇剪法、交织套色法、特技折剪法等27项新创作。

 

      压力:办馆资金匮乏和专业人才稀缺

 

      尽管长沙民办博物馆发展呈现红火之势,但资金、人才上的压力也让馆主们叫苦不迭。

 

      记者日前前往藏有“天下第一匾”的湖南开元博物馆参观,却被告知“不接受散客参观”,原因便是资金不足以维持日常免费开放。“现在陈列的藏品,与自己的3万多件藏品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开元博物馆负责人想扩大博物馆规模,改变仅对专家学者、团体开放的现状,让博物馆面向所有市民开放。但钱从哪儿来?“博物馆每年的日常开销近260万元。”他希望有实力、有眼光的人来注入资本。

 

      对于能否继续保持游客量,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谭国斌心里也没有底。“好的藏品是吸引众多爱好者前往参观的关键。”他坦言,想让更多市民前往参观,博物馆需定期更换展品,争取一或两个月举办一次新展览,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湘江壹号的老总将场地借给我免费使用七年,免去了租金的困扰,但是员工工资、水电费、物业费、藏品日常管理等费用年支出得近千万元。”新馆运行成本并不小,资金压力让谭国斌操碎了心。

 

      近年来,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压力,已让许多藏家捉襟见肘。“建馆投资了将近1千万元,人员工资、设施设备支出、水电费等加起来每年至少需要250万元才能基本维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天利湘绣有限公司的销售所得。”靠自己经营的湖南沙坪天利湘绣有限公司支撑沙坪湘绣博物馆让毛勇臻也倍感压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