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博物馆:未来实现近距离"把玩"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记者从区博物馆获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正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古椰贝丘遗址出土文物的资料整理工作。通过建造三维模型,未来或能实现近距离“把玩”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得的文物正投影图。研究人员称,这种技术比以往人手绘图更精准。

      昨日,记者从区博物馆获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正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古椰贝丘遗址出土文物的资料整理工作。通过建造三维模型,未来或能实现近距离“把玩”文物。

      摸索2年终有成果

      日前,在区博物馆馆长龙恩海的引荐下,记者来到了平时并不对外开放的资料整理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岩正在指导工作人员对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拍照采集。

      记者看到,整理室内放置了大批具有编码的文物,中间搭起了一个摄影棚,棚外有打光器。棚内分成黑、白两种布料背景,工作人员把一块黄色的石器放在一个可旋转的圆转盘上,并用架起的单反相机,每隔约15度拍照1张。

      “每个文物至少拍60张照片。”李岩说,测量、绘图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以往一般用人手测量和绘图,而这种基于近景摄影的测量技术成批量地应用在考古文物的资料整理中,比较少见。

      把摄影所得的照片输入电脑,使用专业摄影测量软件对获取的控制点、所摄对象图像数据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获取所摄对象的带纹理三维数据模型,进而生成正投影图像并完成相关的考古线图绘制。

      李岩说,人手测量、绘图,精准度相对偏弱,且对表面花纹较为复杂的文物,花1天时间都未必能完成;而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从拍照到建造模型,只需约50分钟。

      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近1000件石器的采集工作,其中建造模型200多件。在电脑中,记者尝试多个角度点击已建造出来的石器三维模型,连细小的纹理都看得十分清晰,犹如在手中“把玩”真物一样。

      直观感受古人劳动生活

      事实上,这种方法除了对数据采集、学术研究等产生积极作用外,未来在博物馆展览中还可以创新展览方式,应用多媒体展品,提高年轻人对文物的兴趣。

      “有些文物特别容易损毁、极其珍贵,不便随时随地摆出真实文物给大家看。使用这个方法,生成的模型用PDF软件就可以看得到,更加便利地让文物上网。”李岩说,古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通过这个技术建造三维模型,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古人在这个地方劳动和生活,了解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据介绍,古椰贝丘遗址于1986年高明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当时发掘条件不足,并没有开挖。2006年,因为广明高速的兴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9月起,对部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包括稻谷等大量的植物遗存,填补了广东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目前,古椰贝丘已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耶贝丘的石器大多来自于西樵山,这已经被证实了。”李岩说,如果对古椰贝丘遗址范围做一个大尺度的空间地表模型,将把周围的平原区域、西江、西樵山纳入其中, 还原古人如何横渡西江、到西樵山采石等情景,并制作成三维模型视频,在将来的博物馆多媒体展览中呈现给中小学,相信本地年轻一代会更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