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五举措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博物馆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文物收藏、研究转变成以人中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河南博物院正在开展六大公共活动,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惠及百姓。

      首先,发挥博物馆的传统优势,加强陈列展览建设。河南博物院通过举办原创主题展览、临时展览、流动展览等多种方式让公众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 牛爱红/摄(资料图片 河南博物院提供)

      其次,开展公共教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河南博物院(以下简称“博物院”)开展“历史教室”、华夏古乐展演等社会教育服务活动,以互动体验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的生活。同时博物院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会,向市民普及经典国学。

      第三,加强文创工作,根据自身藏品优势和特色来研发销售文化衍生品,让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丁福利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博物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拓展文创渠道。一方面,博物院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征集优秀设计方案,提供给生产厂家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博物院引入“特许纪念品生产及销售授权”产品开发模式,邀请设计生产企业来参观采风、进行文创产品的策划设计和生产销售。

      第四,采用信息化手段调动网民参与热情。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博物院依托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以及河南博物院网开展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工作。网站通过举办文物知识大赛等形式与网民进行网络互动。同时,博物院还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宣传展览信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第五,出版图书转化科研成果。博物院面向不同层面读者组织编写了多种出版学术性普及性读物,把博物院承担的研究课题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给读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