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让人们逛商场一样来逛博物馆

      穿过一条由残垣断壁砌成的时光隧道,推开一扇厚重的古铜色大门,便走进了《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馆。这是自治区博物馆最近推出的大型精品展览,在“十一”大假期间迎来了潮水般的观众。一位媒体同行先去了自治区博物馆对面的友好商场,随后来到博物馆,很吃惊:来博物馆的观众竟然比逛商场的人还多!古老的文物竟然比活色生香的商品更吸引人。

 

      依然是讲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只是在《西域历史的记忆》中,古老的历史有了张生动的面孔,亲切平易,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走近,用心灵和文物交流。

 

      徜徉在《西域历史的记忆》中,仿佛在西域历史的长河中漫游。在这里,既能看到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西域文明的曙光,也能感受到公元前2000年——前200年间,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聚落而居的“城郭诸国”的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情趣。还可以看到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后,西域正式列入祖国版图后,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样可以看到强盛的唐朝如何使西域的经济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能看到清朝政府如何剿匪平叛,一统西域,安边固土,兴业安民的历史。700多件文物穿起了西域数万年的历史,仿佛一本立体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最重要的是,这本“教科书”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历史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他可以在展馆中互动区的电子触摸屏玩“西域三十六国”拼图。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这个展览的艺术气息足以让他们驻足流连。大型泥塑作品《丝绸之路贸易集市》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街市。天山脚下、沙漠边缘,在绿树掩映的房舍中,传统的四合院和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和谐相融。大街上商铺林立、人流熙熙。逼真的造型、古朴的意境让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繁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即使是那些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也能毫不费力地看懂展览。“看,这是古代新疆的食品,有面条、有像月饼一样的圆点心,还有馕。跟现在差不多啊。说明那时候西域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展台前兴奋地议论着。众多和衣食住行相关的古代文物消除了普通观众和考古发现的心理距离。


      细心的历史爱好者一定会发现,这个展览提供的文物量比从前的展览丰富了许多。原来的展览中只有400多件文物,这个西域历史“升级版”的展览文物超过700件。不仅如此,小河墓地、洋海古墓等近些年的重大考古无一遗漏。而所有这一切无不诉说着西域文化的多元和古老。

 

      对于一位严谨的研究者而言,这个展览的每一个板块、每一个章节、每一件文物都经得起推敲。两年时间,先后修改了12次,请专家论证4次。精准到每个字每个词。就是要把真实的西域历史告诉公众。

 

      当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从博物馆中有所收获,人们才会像逛商场一样来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博物馆,只有充分尊重和关照公众多层次的文化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用。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这样说。对各族百姓进行“三史”教育、培养“四个认同”,没有任何东西比历史文物更有力量。但是,一定要让各族百姓自觉自愿走进博物馆,文物的社会功用才能发挥出来。相信,自治区博物馆在《西域历史的记忆》展览中所做的成功尝试会给许多人以启示。

 

      当古老文物有了生动的面孔,它们便不再只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和学术研讨会上,而是鲜活的历史教材、大众的精神营养,它们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最终会成为一种社会和谐和进步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