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博物馆馆藏千年不朽木屐 因曾处真空环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出土的东晋木屐

      上期的“纸上博物馆”,我们为您介绍了六朝人出行乘坐的牛车、马匹,那他们脚上都穿什么呢?答案是“木屐”。这是一种薄木板作为鞋底,两块木片插在底面作为屐齿的“鞋子”。我们在六朝博物馆看到的,是仍然保留完整的木屐。

      从木屐的尺寸看,那时南京人的脚掌似乎小一些,它的长度不到20厘米,底部的屐齿约有2厘米多。驻足展柜前,不难想象1700年前,今天“长江路—大行宫”一线的建康宫里,细密青砖铺成的驰道上,屐齿碰撞路面发出的“嗒嗒”声;又或是会稽的广袤田园中,谢安脚踏木屐,在蒿草丛中踱步,思索着国内外变幻莫测的政局,推敲着复出的最佳时机。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木屐,是在南京“老门西”颜料坊的六朝遗址出土的。可经过一千多年的埋藏,木屐何以不朽?考古专家告诉扬子晚报,当时发现木屐的位置,是在地下的淤泥之中。后代的地层,紧紧地覆压在上方,使木屐表面每一处都与淤泥紧紧接触,处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与空气完全隔绝,没有氧化就避免了腐烂。

      根据木屐的“男方女圆”的规制,这只木屐的主人应是男性,而穿木屐最有名的男人,当属东晋丞相谢安。当年他“东山再起”后的头件事,就是负责防御百万前秦大军。最终八万晋军以少胜多,成就淝水之战。消息从南京传到寓所,谢安正在下棋。看完“电报”,谢安淡定地丢在一边,棋伴问何事,他不动声色,嘀咕一句“我们赢了”。一局下完,谢安起身出去,脚底的屐齿,一下磕在门槛上折断。棋伴知道,谢公再也难以掩饰心中的狂喜了。

      一只木屐看上去不起眼,但研究它的人可不少。一般认为,这种鞋子很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而鲁迅先生曾撰文认为,六朝流行毒品“五石散”,士大夫大多爱“嗑药”,药性发作后,皮肤发热红润,容易磨破,光滑的木屐还可减少摩擦。

      说到“木屐”,老南京还会联想到位于城南的一条“木屐巷”,木屐巷东与仓巷相连,西接莫愁路,长约百余米。不过这个地名起源于600年前的明初时,城内街巷规划为不同的手工业作坊区,木屐巷两侧自然是以木屐作坊为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