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博物馆馆藏千年不朽木屐 因曾处真空环境
2014-10-10 13:30:25 来源:扬子晚报 已浏览次

南京出土的东晋木屐
上期的“纸上博物馆”,我们为您介绍了六朝人出行乘坐的牛车、马匹,那他们脚上都穿什么呢?答案是“木屐”。这是一种薄木板作为鞋底,两块木片插在底面作为屐齿的“鞋子”。我们在六朝博物馆看到的,是仍然保留完整的木屐。
从木屐的尺寸看,那时南京人的脚掌似乎小一些,它的长度不到20厘米,底部的屐齿约有2厘米多。驻足展柜前,不难想象1700年前,今天“长江路—大行宫”一线的建康宫里,细密青砖铺成的驰道上,屐齿碰撞路面发出的“嗒嗒”声;又或是会稽的广袤田园中,谢安脚踏木屐,在蒿草丛中踱步,思索着国内外变幻莫测的政局,推敲着复出的最佳时机。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木屐,是在南京“老门西”颜料坊的六朝遗址出土的。可经过一千多年的埋藏,木屐何以不朽?考古专家告诉扬子晚报,当时发现木屐的位置,是在地下的淤泥之中。后代的地层,紧紧地覆压在上方,使木屐表面每一处都与淤泥紧紧接触,处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与空气完全隔绝,没有氧化就避免了腐烂。
根据木屐的“男方女圆”的规制,这只木屐的主人应是男性,而穿木屐最有名的男人,当属东晋丞相谢安。当年他“东山再起”后的头件事,就是负责防御百万前秦大军。最终八万晋军以少胜多,成就淝水之战。消息从南京传到寓所,谢安正在下棋。看完“电报”,谢安淡定地丢在一边,棋伴问何事,他不动声色,嘀咕一句“我们赢了”。一局下完,谢安起身出去,脚底的屐齿,一下磕在门槛上折断。棋伴知道,谢公再也难以掩饰心中的狂喜了。
一只木屐看上去不起眼,但研究它的人可不少。一般认为,这种鞋子很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而鲁迅先生曾撰文认为,六朝流行毒品“五石散”,士大夫大多爱“嗑药”,药性发作后,皮肤发热红润,容易磨破,光滑的木屐还可减少摩擦。
说到“木屐”,老南京还会联想到位于城南的一条“木屐巷”,木屐巷东与仓巷相连,西接莫愁路,长约百余米。不过这个地名起源于600年前的明初时,城内街巷规划为不同的手工业作坊区,木屐巷两侧自然是以木屐作坊为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