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230余件文物精品展现崧泽文化之美

      嘉兴南河浜遗址出土的甑鼎盖钮双兽堆塑,桐乡普安桥遗址出土的龙首饰、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的陶胎漆豆、余杭良渚石马兜遗址出土的刻纹陶壶……近日,“崧泽之美——浙江崧泽文化考古特展”在良渚博物院拉开帷幕,230余件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在此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合作举办,并得到了嘉兴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安吉县博物馆、湖州市文保所等省内10来家博物馆、文保所的支持。该展精选自近十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崧泽文化的文物,其中不少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崧泽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奏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考古学谱系中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地区发现而命名。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300年,伴随着人类父系时代的到来,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从原来以釜为特征的马家浜文化,发展成为以鼎为特征的崧泽文化。从红陶的时代,进入了黑陶时代。

      崧泽时代,人们更加重视丧葬,大多数墓葬都有木质棺材,陶器、石器、玉器等均作为陪葬品。

      崧泽文化考古在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在崧泽文化考古领域屡有重要发现。

      230余件文物精品展现崧泽文化之美

      此次“崧泽之美——浙江崧泽文化考古特展”将持续至11月20日。共精选文物230余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崧泽文化的器物演化序列,重点突出了崧泽时期文物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这些美丽和谐的线条背后,蕴含了先人的智慧。

      展览分“交融时代”、“祭器·美术·生活”、“美石·通灵·礼仪”、“文明曙光”四个单元呈现。

      展览中,崧泽文化的陶器造型富于变化,除了豆、罐、壶等生活用器外,还有不少与祭祀和信仰相关的艺术类陶器。陈列的崧泽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钺、环形饰、环镯、片坠、管珠等,另外,普安桥、达泽庙、仙坛庙等遗址出土的形态各异的玉龙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此外还甄选了石钺、石锛、石犁、耘田器、石环等部分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石器30余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