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托木斯克茶叶博物馆揭开俄罗斯人运茶细节

      在中俄万里茶道上,中国商人的运茶过程、细节,已经有充分的研究和揭示。从恰克图到圣彼得堡,路上还有7000公里,俄罗斯人是如何运茶的?对此,中国方面的研究,一直知之不详。

 

      9月17日,在托木斯克地方志博物馆茶叶之路展厅,本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揭开了这个谜团。

 

      马队运茶

 

      与中国路段不同,俄罗斯路段的运输工具和组织,主要是马车和马队。

 

      托木斯克地方志博物馆茶叶之路展厅,陈列了俄罗斯马车的各种装备实物。讲解员季玛•柳德米拉•亚历山大洛夫娜介绍,一般一个商人管5匹马,5匹马拴在一起行走,一个商队大概有40-60匹马。在冰雪覆盖的路段和时段,马车改为马拉雪橇。

 

      沿途配移动教堂

 

      运茶路途漫长,途中充满各种风险。面对危险,除了各种实用工具准备,还有祈祷。

 

      每个马队的头车车厢前端,均挂有一个圣像,圣像一般是本地教堂主教像或当地著名圣徒像。

 

      马车上,还挂有用以祈祷的经旗,“类似于移动教堂的功能。”亚历山大洛夫娜说,茶道漫漫,走一次时间也长,商人们沿路必须祈祷。

 

      长针验茶砖

 

      沿路上,为保护茶叶不受损坏,茶砖均码成60厘米见方的茶包,用上好的毛皮包好,防水防潮。

 

      茶货到站后,收茶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验货。验货使用的工具是一根长长的针。把针扎进去,拔出来,有经验的茶商,可据此判断茶砖的密实程度、茶叶成色、是否受潮等。

 

      茶商全身毛皮

 

      尤其是冬天,茶商们的装束,在俄罗斯是一眼就能识别的。为了抵御风寒,茶商们形成一种特征鲜明的固定装束。

 

      展厅中有一个完整还原的当年西伯利亚运茶商人的衣着:外面皮大衣,里面皮外套,再里面还有皮;头戴毛皮帽;手上脚上是毛皮手套、雪地靴,包裹严实……讲解员亚历山大洛夫娜介绍,运茶商人要用接近半年的时间,度过西伯利亚的寒冷冬季,而且几乎全靠步行。

 

      中国物品 件件稀罕

 

      托木斯克地方志博物馆茶叶之路展厅的行程,由托木斯克州旅游文化局新项目开发课题组咨询员伊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陪同。

 

      茶叶之路展厅占据三个展厅,共有486件展品,展现18-19世纪中俄茶叶之路的方方面面,包括茶道上的有关器物,18-19世纪的衣、家具、器皿、日常用具等。

 

      “他们不仅带来了茶叶,还有中国的扇子、丝绸等”,讲解员亚历山大洛夫娜说,来自东方的商品,带来了对神秘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于城市文明也有巨大影响。与俄罗斯其他地方比较,当地人使用的茶具,明显要更讲究:有杯托的茶杯和精致的器皿——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

 

      托木斯克州文化旅游局局长尤莉娅•米哈廖娃说:“对俄罗斯人来说,东方永远是神秘。中国代表着美好的国度。中国物品,意味着漂亮、珍贵、奢华;每每得到一两件,如获至宝。”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