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历经坎坷仍坚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抗战时期发行的各种牌照、名牌、标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抗战时期勿忘国耻攒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血淋淋的屠城史永远是南京这座城市一道无法消弥的伤疤,是中华民族心里最深的痛。

      每次下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空气都显得有些悲情,雨水仿佛也在为那段历史哭泣。

      中国江苏网8月28日讯 虽与河西占地巨大、馆藏众多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法相比,但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亦每天都会迎来一些参观者,昨天下雨天也不例外。它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抗战馆之一。江南时报记者黄勇文秦怀珠摄

      细节出彩,每年两万余人前来参观

      如果不是放慢车速,很难看到藏在安德门大街边一栋小楼内的这处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朝里走,外立面自上而下的醒目大幅五星国旗,才让人找到博物馆并不太宽的入口。三楼和四楼是博物馆的所在地,三楼对普通市民免费开放;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4万余册,其中关于抗战历史的孤本就有2000多本,但仅对专业人士开放。

      整个博物馆百平米大,甚至“迷你”,但布展却独具匠心,包括“1937南京记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风云”、“抗战文献”、“抗战徽章”等几部分,简朴但却凝重,震撼人心。

      展厅迎门镌刻的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慑人心魄。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入口处墙上镌刻着田汉的名言警句。走进展厅,侧面悬挂着的72张神情各异的幸存者照片,均为馆长吴先斌采访时所摄,象征着南京那段黑暗的大屠杀史。

      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同的是,这里更注重南京历史的变迁,存放的资料珍贵程度并不低,让参观者看完觉得仿佛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里的展品和散发的一种理性,强化着民族记忆,感召着国人。

      正是因为细节上出彩,这处“草根”博物馆体量虽小且不在南京市中心,但名气不小,从2006年至今已接待参观者多达16万人,每年平均迎来参观者两万余人,他们是对这段历史真正感兴趣的人。慕名来这里参观的,甚至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访问团。不少日本访客在参观过博物馆之后都是带着惊讶和忏悔离去的。

      藏品收获难,但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日军大屠杀期间的各式军刀,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中方管理人员贾瑞林使用过的望远镜,江南水泥厂会计科副主任徐莘农等记载难民区真实情况的书信;两名日本军人安稳地坐在凳子上开枪,揭示当时屠杀已成为休闲、取乐的照片……馆内共珍藏文物3700余件。

      所有藏品和书籍,都是吴先斌四处奔波收集而来。

      让吴先斌感到最有价值的展品是两部英文著作的打印稿,分别是两位外国人所写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侵华暴行》和《南京城的兵燹之灾》。而所有历史照片中他认为颇有价值的是一张侵华日军自己拍摄的南京仙鹤门大屠杀的照片。照片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是日军在南京屠城屠乡的有力证据。

      “侵华日军为了炫耀战功,各部队都有出写真帖的习惯,这张照片就出现在日军攻打南京部队之一的伊东部队写真帖内,是几年前从一个东北收藏家手中花钱买的。为了购买这套资料,我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整套资料共花去5万元。”

      5万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但收获“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吴先斌觉得很值,“纪录日军在南京仙鹤门暴行有文字史料,但图片史料一直比较缺乏,这张照片可以说是‘胜过1000个单词’。”

      若真有一天无法支撑,愿把所有捐赠给大学

      民间博物馆向来角色尴尬,免费开放却一直是无官方资助,常常自生自灭。酸甜苦辣,这里也走过了博物馆的“抗战八年”。

      自费购买的馆藏从一两百件增至3700多件,这常常也让吴先斌陷入矛盾:小时候不太关心历史的他,从没想过自己能做成这样的事——最初只是爱收藏,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收集的一本日军册子逐渐探知南京大屠杀史;从离奇激愤,到心有沉淀、秉持冷思考。最终在2006年,为了圆心中的这个梦,也为了能让更多的南京人铭记那段历史,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通过文化部门的审批,在安德门附近安了家。然而这8年,博物馆没有公办博物馆的经济“外援拨款”,“有时感觉是孤独地在战斗”。

      有人甚至认为吴先斌办什么博物馆,有点不务正业。馆员张志明告诉记者,其实,吴馆长的经济实力不是十分雄厚。“装饰厂早已不开,完全靠着房租在养10名员工,每人每月工资3000多,加上水电等成本,核算一年开支费用要上百万元,耗掉每年吴馆长挣钱的近四成。”

      而文物收集的费用更是日涨,用吴先斌的话来说,以前一件几千元的文物,如今至少上万元。“因为近年抗日非常火,去年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光文物征集就花费180多万元,超过了政府档案馆年征集的费用。”

      国家博物藏品代表国家记忆,那民间博物馆收藏代表民间记忆,二者融合才是民族的完整记忆。用吴先斌的话来说,“这个城市需要它”,若真有一天,博物馆穷途末路、无法支撑,将把馆内所有文物、史料捐赠给大学,让年轻人延续对历史的思考。

      [小贴士]

      与大多数博物馆一样,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1:30,12:30-16:00均对外免费开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