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时间: 2014.6.14 ——2014.9.14

      展览地点: 山东博物馆三楼20号展厅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前所未有地阐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意义。他还专门论述了佛教文物的价值,强调不仅仅要作为文物欣赏,更要复活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2014年,适逢汶上县宝相寺塔地宫佛教文物出土二十周年,山东博物馆和汶上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汶上县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此次展出的展品包括佛牙、舍利、金棺银椁、跪捧真身菩萨等29件珍贵佛教文物,是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最大规模的第一次外展,是对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的一次特别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内容共分“中都汶上”、“汶上佛源”、“古寺沉浮”、“宝塔沧桑”、“地宫探秘”、“千年瘗藏”六个部分,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汶上佛教文化的渊源和宝相寺的历史沉浮,揭开了宝相寺塔地宫的神秘面纱。展览以宝相寺塔地宫样式为展览设计元素,全面打造了一个静谧悠远的佛教圣地,其氛围和光影效果,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观众在此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佛教文化艺术的深厚魅力,触摸佛教历史的脉搏。

      就让我们透过这些精美的文物,一起去探寻佛教文化的秘密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历代王室贵族和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并逐渐深入民间,成为中国各地区的主要信仰。

      汶上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至唐宋时期成为北方佛教圣地,境内寺院林立,尤以宝相寺规模最大。寺内高僧云集,暮鼓晨钟,香音缭绕,迄于明清千余年而不衰。近代,由于战争频繁,千年古刹——宝相寺毁于战火。

      原立于汶上县水牛山清凉寺遗址,后迁至中都博物馆。碑额中置佛龛,龛中雕佛、菩萨和狮子等,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碑文为佛经,书写平实自然,浑厚端庄,为历代金石家所推崇。它是汶上县早期佛教兴盛的见证。

      佛塔诞生于古代印度,是佛教徒为安葬佛陀舍利而建造的。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中国特色。我国最早出现的佛塔是汉代的木塔,北魏中期砖塔逐渐代替木塔。宋代,建塔技术发展到了新水平,出现了六角形和八角形塔,其中以八角形最普遍。

      宝相寺塔又名太子灵踪塔,为十三层八角楼阁式砖塔。此塔建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座佛塔因塔顶用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在当地有“黄金塔”之美称。宝相寺塔是宝相寺的唯一遗存,也是汶上建城千百年来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

      宝相寺塔建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宝相寺的唯一遗存,也是汶上建城千百年来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

      ‘ 千年瘗藏 ’

      1994年3月15日,汶上县文物管理部门在修缮宝相寺塔时,发现地宫隐门,遂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宫室北壁佛龛上,须弥座正中放着一个石匣,其内金棺、银椁函函相套,佛牙、舍利、铜盒、琉璃舍利瓶、水晶舍利瓶、水晶串珠等深藏其中;石匣后面佛龛上为双膝跪地捧真身菩萨像,东北侧置一尊浮雕石弥勒造像。这些在汶上宝相寺地宫之中沉睡了900多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们的出土轰动了海内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