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民宅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示的舞台

      正对着大堂门口放着一张长桌,竹雕师傅张红贵正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一个笔筒,一家来自香港的友人好奇地围在左右,看着笔筒上的图案在张师傅的刻刀下愈发清晰,禁不住发出赞叹:“真厉害,太棒了!”日前,记者走进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在清园诚仁堂看到这一幕。作为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入驻其间,清园成为非遗活态展示的大舞台,吸引了众多游客。

 

       “从清园开馆,我就在这展示竹雕技艺了。”张红贵师承徽州竹雕民间工艺大师洪建华,十几年的学习让他的竹雕技艺地道娴熟。“每天来的游客都会在我这稍作停留,问我很多问题。一些客人会看着我工作,很多人都表示出了对竹雕这门技艺浓厚的兴趣。”

 

      采访期间,几拨游客进门四处玩转拍照之后,无不对眼前这位正在“活动”着的竹雕工作者表现出高度关注。“请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正在用竹子雕刻一个笔筒。”每次听到游客的好奇提问后,张红贵总是乐此不疲地回答。他告诉记者,一件作品自始至完成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复杂的作品甚至几个月,而在自己雕刻期间,有些游客不止一次地来参观游玩,几乎见证了作品的诞生。而每次来,游客都饶有兴致地坐在身边交谈、观看,有的甚至提出想拜师学艺,或是请他收下自己的孩子为徒弟。“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5点半,我都在这雕刻,这么多年里有很多人看过我的工作。能有这么多人从我这开始关注、认识到徽州竹雕,我觉得很高兴。”张红贵说。

 

      除了诚仁堂的竹雕外,清园的其他古建内还分别安排了木雕、砖雕、歙砚雕刻、撕纸、制墨等非遗文化项目的现场活态展示。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为更好地肩负起抢救、保护、挖掘、展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博物馆自2007年全面开放后,便努力打造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人相互学习、潜心研究、传承技艺提供广阔平台。除了原生态的徽州文化非物质遗存之外,非遗项目现场活态的展示,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关注、了解更多的徽州文化。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该馆工作人员王洪明告诉记者,该馆打造的非遗传承基地,正是利用现场制作的方式来活态展示,让游客们用眼睛去见证一些作品的诞生。“现在每天馆里的游客访问量有两三千人次,一年大概30多万人次。我们希望让来馆的每一个人更好地关注和了解到我们徽州的非遗魅力。”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