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正值暑期,前来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络绎不绝。作为我省最大的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怎样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探究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呢?

 

      “第二课堂”是所有城乡青少年共有的课堂。为将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结合本省、本馆特点,以积极互动、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密切联系省、市各大教育机构,相继推出了“宣讲进校园”“安博小讲解员志愿者”“安博小演员”“安徽文博讲堂”“青少年月、季主题实践活动”“文物知识表演剧”“历史专题性研究活动”等多样化教育课程,年均开展青少年各项教育活动超百场。并积极送文化进社区、进山区、进乡村。公平化原则,使得农村和城市青少年的文化鉴赏权益得以保障。

 

      “第二课堂”教什么?青少年的需求是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的努力方向之一。围绕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结合当前中小学课程教育与改革的新形势,安徽博物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推进青少年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工作。安徽博物院青少年教育系列课程分为“安徽文明史课程系列”“安徽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书画课程系列”“中华美德教育与传承课程系列”“江淮红色故事课程系列”“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系列”“专题调查与研究课程系列”等六大课程系列,共计103项具体课程,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照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四个学段层次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针对青少年智育、美育、德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动手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开展具体化、专业化的教育。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还利用寒暑假及重要节假日推出文化之旅夏令营、冬令营等。在2013年夏举办的夏令营中,一批小营员们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感受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感叹人类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还亲身当了一回小小“考古家”,体验了文物发掘的快乐;2014年初举办的“探历史文化遗存,寻中华文明之光”—安徽博物院考古小玩家历史文化冬令营活动中,40多名中小学生在安博老师们的带领下,历时四日三夜,行进于我省三市五县,参观各地的博物馆、文化考古遗址古迹等。孩子们怀揣好奇探寻之心,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文博知识,在年幼的心里种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

 

      未来,安博将继续提升服务社会、文明共享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方式,发挥自己的实物优势与地方特色,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拓展社会教育功能,拓宽社教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导观众学会利用博物馆提高自己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将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课堂。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