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古蜀农耕博物馆亮相 蚕丛王国瞿上陶瓷器
鸡公车、风谷机、拌桶、箩筛、连盖、石磨、锄镰……这些成都平原上正在逝去的农耕器具,经过精心收集整理,再次还原古蜀农耕文化。日前,占地2100平方米,拥有古蜀农耕藏品1300余件的古蜀农耕博物馆在双流东升街道亮相。该博物馆也成为全省以私人筹建、专注古蜀农耕器具的最大的文化博物馆。
四大类藏品1300余件
“耕读传家三千余稔,农夫子弟辛勤稼穑”,一走进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这副门联就昭示出蚕丛创业,艰难开拓繁衍的励志精神。院落的艺术墙上,刻画着古蜀先民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图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古蜀先民拓荒繁衍时的辛勤劳作场面。再往里走,一个巨大的水碾展现在面前,“吱吱呀呀”的转盘声仿佛让人回到那遥远的过去。
博物馆的主人赵文清说,目前,馆藏品有1300余件,共分为四大类,一是古蜀农耕时期以来,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农具、生活用品;二是蚕丛王国瞿上至秦汉年代唐、宋、元、明、清、民国历朝历代生产的陶器、瓷器;三是古蜀以来尤其是清代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巴蜀文化的民俗民风文化类物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拥有3800年历史的羌文化代表藏品,乳俑、夫妻俑、陶恋俑,清代的不碾、大花床等。
“这些藏品很多都是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的,像那些农具基本现在都已经消失了,比如这个秧凳就是过去扯秧头时候用的,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赵文清说。
坚持选择 传承农耕文化
“通过这些农耕器具,了解先民是如何用简单粗制的工具播种出了一粒粒的粮食,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的古蜀农耕文化。” 今年66岁的赵文清对古蜀农耕文化情有独钟。他介绍,如今能够收藏这么多件藏品,全靠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收藏。
收藏之初,他到处收购农耕器具的行为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花大价钱去买这些拌桶箩筛连盖,犁耙石磨锄镰,不是明摆着拿钱去打水漂吗?”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质疑,赵文清有自己的想法:“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收藏这些绝对有意义。”他坚定了收集古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用具的信念,经常跋山涉水,走遍四川寻找失落在民间的农耕珍贵藏品,然后进行逐一整理,加以收藏。
就这样,赵文清在家人和朋友的极力反对中,坚持了自己收集古蜀农耕文化遗产的选择,目前已经收集到1300余件各类藏品。记者了解到,目前,双流中学已经把该博物馆作为该校的课改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