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千万专项资金 为何民营博物馆仍在喊“渴”

      据《劳动报》报道,每年一千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但对于沪上的不少民营博物馆来说,依然难以“解渴”。29日,记者从市政协民办博物馆发展情况专项视察中了解到,申城目前民办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正在遭遇瓶颈。

 

      截止2013年底,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登记并已建成开放的民办博物馆为18家,民办美术馆有11家。除此之外,还存在一部分尚未登记注册的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博物馆和美术馆。

 

      “从类型看,这些民办博物馆种类多样,丰富了博物馆的类型。”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指出,例如琉璃艺术博物馆有着“社区邻里博物馆”的特征;纺织博物馆则演绎了上海纺织业六千多年的产业历史和文化;工艺美术博物馆更是展示收藏了上海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绒绣、灯彩、面塑、剪纸等十余个代表品种。

 

      目前,从性质来看,申城民办博物馆既有大型国企参与,也有私企或个人举办,还有基金会投资,但是市民对于民办博物馆却往往不甚了解,这也造成了不少博物馆人流稀少,收益不高,“缺钱”成为了一致呼声。

 

      据了解,市文物局从2011年起就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千万元投入为其“输血”,当年就扶持了11家博物馆的28个项目;2012年,资金再次扩大范围,扶持了58个项目;2013年,项目总数更是达到93个之多。不过,项目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喊渴”的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多。

 

      对此,褚晓波坦称,上海的民办博物馆发展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了其“造血”功能的运行。从内部看,兴办资金大多依靠自筹和经济实体赞助,处于一种自主生存状态。另外,多数博物馆还存在“重收藏、轻功能”,功能单一,陈列水平不高,社会效益不明显,普遍缺乏专业队伍。从外部看,各项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准入机制缺失也制约了其发展。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