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石号”沉船珍宝开展再现长沙窑风韵

      “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28日晚在长沙市博物馆开幕,展出的150余件长沙窑是当地收藏家从海外购买的“黑石号”出水瓷器和长沙窑遗址出土的精美器物。策展人王文彬称,如此大规模地对长沙窑瓷器进行专门展示,在中国国内尚属首次。

      1998年,一艘唐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出水,因其附近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该船被命名为“黑石号”。这艘在海底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除少量白瓷、青瓷、青花瓷及金银器外,有5万余件长沙窑瓷器。

      中新社记者从展览现场了解到,沉船上的瓷器用规格不同、形制不一的储物罐存放,罐内铺上稻草梗或麦秸杆,避免磕碰;罐口密封完好,防止货物泄露。这种世界航运史上最早出现的“集装箱”运输,使长沙窑瓷器虽历经一千多年海水的浸泡,仍大多保存完好。

      此次展览共分为“中华彩瓷第一窑”、“丝路明珠耀光芒”和“彩瓷遗珍满天下”三个部分,并通过图文资料对长沙窑的发现、发掘、分布、烧造、工艺创新、文化交流、外贸销售、收藏分布、学术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器以碗为主,碗上装饰有美丽的花草纹、山峰纹,浪漫的云气纹、飞鸟纹等,色彩依然润泽清晰,不少纹饰还极具异域风格。王文彬指着一个展柜的瓷碗向记者介绍说,其图案均是一种歌颂伊斯兰教的古代阿拉伯文的变体图形,其文大意为“真主伟大”,在“黑石号”出水瓷碗中颇为常见。

      观展的长沙窑研究会秘书长覃小惕表示,“黑石号”的发现不仅让长沙窑举世震惊,也证明了中国与西亚之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长沙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烧造多彩瓷器和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场。它的兴起,改变了自隋唐以来陶瓷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渐成“南青北白长沙彩”鼎立之势。长沙窑装饰艺术中琳琅满目的异域风情,也是其行销海外、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