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唐代陶壶中的“海丝”印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扬博馆藏的一件“唐代绿釉双耳波斯陶壶”是唐代扬州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会点繁盛贸易的实物见证

      

      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大食(今阿拉伯地区)、波斯(今两伊地区)等国商人带来了珠宝、香料、药材,又从扬州运回瓷器、铜镜等中国特产,外国使节经由扬州转赴唐都洛阳、长安,中国僧人从扬州解缆启航远渡东瀛。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贸易的商品在扬州留下了永恒的印记,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唐代绿釉双耳波斯陶壶”便是其中之一。

      

      该陶壶1965年出土于扬州市汽车修配厂(今扬州客车制造厂)。壶高3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唇口,高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饼形足,底心内凹。上部下方至肩置条形对称双耳。内外壁均施绿色釉。近底部有底釉,底足微露土黄色胎。通件饰弦纹和水波纹,此器造型硕大,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格,是典型的波斯安福拉式陶器。

      

      与中国陶瓷相较而言,波斯陶有其显着的特征:一是胎色多呈淡黄,且色泽鲜妍,与我们以往所见到的汉唐陶器,包括三彩陶器有明显的区别;二是胎质疏松,胎骨和釉层往往厚于国内同时期的釉陶器皿;三是胎釉结合比较紧密,基本无脱釉现象;四是口沿留有支烧痕迹,说明其是单个覆烧或对口合烧的。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发现波斯陶的釉中不含铅化物,而我国汉代以来,釉陶产品都是采用含铅量较高的低温釉料。因此,波斯陶的烧造工艺可能与我国明显不同。

      

      中国和波斯都是世界上古文明发达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和波斯便开辟了陆上和海上贸易通道,唐代更是达到顶峰。唐以前,南方的交州(今广西附近)、广州是国内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和贸易市场。但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外国商船驶抵扬州后,借道大运河将货物运抵内陆地区,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因此,中唐以后,扬州拥有了当时国内最繁荣的贸易市场,这件波斯陶壶便是直接反映外商在扬州活动的珍贵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