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鲁北民间艺术的落脚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十年前,他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鲁北大地上,只为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十年前,他克服重重困难,在滨州市区建设了一家乡土艺术博物馆;而今,他将自己的乡土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打造滨州社会教育的新基地。日前,记者在滨州乡土博物馆里见到了张洪庆,探寻他的民间博物馆成长心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鲁北大地上,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戴着大框眼镜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惠民地区的大街小巷,这就是张洪庆,一个致力于保护民俗文化的执着者。

 

      受奶奶的影响,家住滨城区滨北办事处篦子张村的张洪庆从小就非常喜欢剪纸,在他看来,民间剪纸具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的奇妙魅力,在几千年的流变过程中,各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就地域而言,江南风格玲珑秀气,细致美观,北方剪纸多为粗犷豪放,质朴浑厚,是劳动人民心灵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展现,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迹和时代特点。

 

      作为民间艺术的研究者,从1981年开始,张洪庆就对民间剪纸作品进行了搜集整理。“剪纸是我关注的第一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在收集整理剪纸的过程中,我又逐渐迷上了其他的物品,并深深地被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于是,收集的物品便一步步丰富起来。”30多年来,张洪庆跑遍了鲁北地区12个县区及河北省部分县区的300多个重点村庄,搜集整理了距今3000年左右到民国时期的大量乡村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民间工艺品2万余件。

 

      “1982年,中国美协来当时的滨县调研,看到我收集的剪纸后,专家们大为震惊,他们认为这些民间艺术很好地保留了汉唐雄风,其传承性历经千年而未见变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洪庆很是自豪。


      由于长期在民间收集百姓的生活记忆,老百姓和张洪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老百姓居然在给我下的面条里卧上四个鸡蛋,”这些都让张洪庆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朴实的百姓没有啥言语,但他们的行动告诉我,我从事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行为,是在为子孙后代留下记忆的事业。”

 

      在收集整理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勤奋好学的张洪庆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便在1986年到著名学者张道一的研究生班专攻民间艺术学专业,并在1988年6月毕业的时候,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滨州民间剪纸》一书。书中介绍了剪纸艺术的起源等内容,收录了张洪庆整理的230幅剪纸作品照片,是作者在对大量民间剪纸进行收集、研究、筛选后,系统地以图集形式介绍滨州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独立创作完成的一部汇编作品。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