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社区”兴起 博物馆各领风骚

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微故宫”界面

西安半坡博物馆微信公号界面
打开手机微信应用,在公众号中输入“博物馆”关键词进行搜索,你便能找到上百个博物馆的微信账号。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流行和普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纷纷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的阵营中,试图利用这一新兴社交媒介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今,微信的热潮依旧没有减退,为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许多博物馆在微信平台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结合自身“特色化”设计
“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恭候你的‘微’服出访!”今年元旦,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极具故宫特色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微故宫”,受到众多观众和用户的好评。不同于一般的界面设置,“微故宫”主要分为“看一看”“逛一逛”“聚一聚”三个栏目,在名称的设计上便可看出新颖性和趣味性。此外,“微故宫”也尝试了活泼的语言风格,努力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据了解,截至目前,“微故宫”已有144个重要建筑的语音导览和近千件专馆藏品的相关介绍。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微故宫”团队负责人于壮表示,推出“微故宫”概念,是致力于打造故宫官方“微”形象,以“微”服务见“大”故宫,提升服务意识,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故宫形象。“‘微服出访’这个词也是充分结合了故宫皇家文化的特点,鼓励大家揣着‘微故宫’前来体验故宫文化的魅力。”他说。
几个月前刚推出的浙江省博物馆微信平台除了提供一般性服务,还在“文创服务”中设置了“音乐在线试听”功能。据了解,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古琴33张,其中不乏珍贵的唐琴和宋琴,2008年底邀请著名古琴家为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两张唐琴录音。工作人员表示:“古琴音乐的在线试听是我们博物馆微信平台独有的特色。”
古色古香的苏州博物馆在微信平台的设计中添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点开微信平台,“吴门雅赏”“吴门雅集”“吴门雅趣”三大板块映入眼帘,分别为观众提供参观指南、活动预约、文创产品等服务,充分融合了博物馆的人文意蕴和地域特色。
注重社区建设“强互动”
结合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博物馆公众账号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非常注重微信“社区”的建设。除了推送展览讯息,博物馆更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线下活动的宣传,邀请观众在博物馆实体中进行参观游览、体验特色活动。
“聚一聚”栏目是“微故宫”的交流天地,突出了“小伙伴们”欢聚一堂的理念。注册成为微信会员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这里围观各类有趣的话题,并进行评论。通过在线报名参加各种会员活动,还可以参与游戏问答来获得积分在故宫淘宝上换取相应礼物。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的定位之一便是“社区化”,在这个“小伙伴们”的微社区中,会员们可以享受多种专属服务,同时“积分换礼品”活动也是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评论。
浙江省博物馆微信公众账号有专门的“社教活动”栏目,观众们不仅能在线收到最新的文博活动预告,回顾以往讲座的精彩瞬间,还能领略博物馆志愿者的风采。“前不久官方微信推出了‘微信盖楼’活动,鼓励观众积极留言,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目前我们也在进行微信‘留言墙’的开发,期待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工作人员说。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微信平台主要以微官网的形式呈现,精简的网站内容搭配炫酷的网页设计,让不少观众啧啧称赞,来自四川成都的网友就曾留言:“没想到半坡的微信博物馆做得这么好!赞一个!”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工场部主任李阳对记者说:“外地游客的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地周边的市民。今后微信平台将提升会员服务,添加更多附加功能。”
进一步挖掘微信潜能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发展,各个博物馆在微信平台的运营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为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博物馆的微信团队在不断完善现有的服务体系,并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实现更多可能性。
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致力于打造全面的“自助式服务”。“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们首先会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使更多建筑和藏品在微信上与大家见面。其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博物馆在线服务和体验,并让更多建筑和藏品在微信上与大家见面。最后,我们还会加强线下线上的转化力度,在开放路线及故宫博物院内主要出入口设立更多的二维码供观众扫描。”他说。
率先推出语音导览服务的广东省博物馆,在微信导览方面一直精益求精,至今已上传约450个音频文件。前不久,馆内《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提供中英双语微信语音导览,让人耳目一新。“广州地区外国人很多,推出中英文微信导览,挺受欢迎。我们还计划开发一些个性化服务,比如自动问答、方位咨询等。” 广东省博物馆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黄青松说,“我们的微信相对保守,还停留在公共平台的编辑模式,但是此后会转变到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消息接口实现更多便民惠民的服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