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京西古民居变身民俗博物馆

      石景山区西北部五里坨村,高不足百米的小青山脚下,一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群被修缮一新。这个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古院落,在历经约200年的沧桑后,如今已悄然挂起了“京西五里坨民俗博物馆”的牌子。

      “院子里的故乡”年底落成

      穿过一栋栋高楼,迎着六月的骄阳,一走进院落,古朴静谧的感觉就扑面而来。约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两侧,分别有两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落。

      左侧的院落,包括民俗陈列馆、学礼斋、国学书屋等,其中最显眼的民俗陈列馆,赫然挂着“院子里的故乡”的牌匾。“现在村子改建后,村民都上了楼。我从小就住四合院,院子对我们来说就是故乡呀。”站在院子里看着牌匾,五里坨村村民李学文很是感慨。

      让李学文感慨的这个院落,是在经历了约200年风霜的王家大院基础上修缮而成。在五里坨村改建之前,位于五里坨后街西胡同5号的王家大院,是全村规模最大的四合院群,由5座四合院组成,共有六十余间房屋。如今,其中的3座院子已经完成修缮,给马车进出准备的大门道、屋脊上的“分脊花”、墙壁上花朵形的砖雕,无不透出京西古民居的建筑特色。而广场右侧的院落,则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将村里保存完好的钱家大院“挪”了过来。

      “王家大院是在原址上修缮翻新,钱家大院挪了位置,但这些砖瓦,几乎全都是几百年前的原件。”负责博物馆修缮的北京石景山区重点工程建设中心主任范冬元介绍说,整个民俗博物馆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从2011年至今,已经修缮完成了三分之二,预计年底会全部完工。

      老物件儿讲述五里坨村史

      尽管整个院落尚未修缮完毕,但院子里、屋子里早已摆满了村民们捐赠的老物件儿。汲水的辘轳、吱吱呀呀的织布机、破了一个洞的竹篓、带着豁口的镰刀等生产工具,近200年历史的瓦楞、一百多年前的八仙桌、带着“国营副食店”的村口老照片、上世纪60年代的毛主席画像等生活印记,以及玻璃弹珠、铁皮青蛙、鸡毛毽子等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全都在述说着村民们往日的生活。

      “现在搜集的老物件儿已经有好几百件了,村民们都很热情,因为这就是咱们自己的博物馆。”小王是博物馆老物件儿的征集负责人,也是五里坨村村民。

      让人惊奇的是,民俗博物馆的一个房间被“还原”成了小酒馆的模样:门口摆着两只印有“国营宜兴大新陶瓷厂”的大酒坛,走进酒馆,正对门口的柜台上是泛旧的算盘、木制的酒舀子,柜台旁边是黑釉的酒坛子,门口两旁则是四张供人吃酒的桌子。一个山脚下的小村落,怎么会有这么多古旧的酒馆家什呢?原来,地处京西运煤古道中段的五里坨古村落,是当年运煤驼队的必经之处。因此,村里除了王家大院等煤业大户留下的百年民居外,还遗存有不少小酒馆、小饭馆。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五里坨民俗博物馆没有局限于静态的陈列,而是在陈列的同时为村民动态的民俗活动、文化活动开辟了专门的空间。

      民俗博物馆内的文化广场,不仅为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而且还允许村民在这里举办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广场右侧的四合院里,特意为五里坨曲艺团、腰鼓队、民乐队、秧歌队、小车会等文艺社团安排了排练场地。此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最为盛行的村落之一,五里坨民俗博物馆还设立了石景山太平鼓传承基地。明年开始,太平鼓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就会在同样历史悠久的民俗博物馆里动态呈现。

      对此,石景山区文委文化科科长黄杰说:“民俗原本就是一种动态文化,在民俗博物馆里开辟活动场地,既可以让上了楼的村民保留传统习俗,又能让民俗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