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文物库房的“医疗队”

  文物同行们,你们看我们这个装束,像不像一群医务工作者?其实,这是我们正在文物库房对文物进行清洗、归类、整理、测量、登记工作。起初同事见到我们,都调侃说:“哟,正做手术呢!”那个说:“手术结束啦,刚下手术台呀!”我们也为自己的“装扮”感到可笑。可是,特殊的情况和严峻的库房环境,加上正赶上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我们也是迫不得已必须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以防工作还没开展,我们都中毒趴下。

  说起我们的库房,那真是一段辛酸的历史。我们河南省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归属于文化局,文物库房设在原文化局院内,和办公室在一起,建筑设计标准属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防盗、防火功能,是三级风险达标单位。2003年3月,县政府对城镇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要求文物库房必须拆除搬迁。刚建好没几年的文物库房瞬间化为一片废墟,我们都很心痛,更是无奈。从此,库房里的文物成了“流浪儿”,再加上文物管理所此时又划归新成立的文物旅游局,而文物旅游局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最后库房文物于2003年9月搬至老政府二楼东侧的两间大办公室内保存,石刻文物则放置在老政府院内车库。2004年3月,政府二楼办公室要移作他用,文物又被搬至振兴路人民银行金库内。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文物在这近两年的岁月里,着实过了一段尊贵、安稳的好日子。只可惜好景不长,2006年6月,文物旅游局租了内黄县雪尔面粉厂临街楼房的三、四楼办公,由于人行租赁费太高,库房文物又随文物旅游局搬迁到雪尔面粉厂顶楼(四楼)临时改造成库房的会议室内。2011年,老政府院内拆迁,又笨又重的石刻文物只好临时放置在雪尔面粉厂车棚、楼梯和院内,用草席覆盖保存。但还是有一部分石刻文物长期在外风吹日晒。2014年,由内黄县政府统一安排,我们又待命随时准备搬入第一人民医院旧址办公。

  从2003年至今,文物随着我们居无定所,几经漂泊。可是我们的文物工作者,硬是靠着死看硬守,从1989年文物管理所成立至今,连续创24个文物安全年。到过我们内黄的同行都知道,我们的办公条件和库房非常简陋。就拿现在租住的面粉厂楼房来说,由于年久失修,库房房顶是补了一次又一次,每逢阴雨天和大雪融化,整个四楼顶层便会四处漏雨。我们一看快下雨了,就会拿着桶、盆往库房跑。同事们见了就会说:“人家是到城市去看海,你们是到库房去接雨呀!”尽管这样,库房内仍是积水涟涟,通风不畅,甚至屡次短路断电,一些陶器、纸质文物也损坏严重。没办法,我们只好架起了临时线路保证用电。库房内刺鼻的霉味让人一进去就感到窒息,我们就把用线缝死的窗帘拆开,打开窗户通风。

  进库房整理文物的第一天,我们都太投入,只想赶快把这项工作干完,没太在意通风情况。可是第二天,我们一个个都有了头晕恶心的症状。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出去透一下气,尽量减少在库房待的时间和次数。靠着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我们提高了效率,硬是带着病体完成了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清库、登记、整理工作。

  这就是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一群文物工作者,工作条件苦,上;环境再恶劣,也要上。凭着良心,靠着对文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硬是把这项工作拿了下来。有时想想,把我们文物工作者,比作最可爱的人,那确实也是名副其实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