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举办海考古展 展出历年出土精品

      6月7日起至8月31日,上海博物馆将举办“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展览汇集历年来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元代金器、明清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用这些历史碎片串联起上海的发展轨迹,勾勒出“老老上海”的样貌。

 

      福泉山曾是社会政治中心

 

      上博特辟3个大展厅来呈现上海数千年来的历史踪迹。展览从6000年前的上海先民开始讲起,通过40年来的田野考古成果,串起上海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19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最早成陆的是青浦等地,崧泽和福泉山的马家浜时期遗址表明,最晚到距今约6000年时,青浦等地的自然环境适合人类长期定居生活。   展品中,神像兽面纹玉琮和黑陶高柄盖罐都是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权贵墓葬中出土的,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它与其他低等级遗址构成了阶层的差别,证明青浦福泉山曾是当时社会政治中心。

 

      上海市中心南朝时就有了

 

      展览也通过展示上海海岸线以及吴淞江、黄浦江两大水系的变化,讲述了上海的城镇化之路。

 

      上海成陆首先在青浦一带,随后逐渐是长江南岸的砂堤,并于5000多年前形成地势较高的冈身地带,是从闵行马桥到奉贤柘林一线。

 

      之前文博界一般推断唐代上海海岸线在闸港、龙华、徐家汇、曹家渡一线,浦西市中心大部分地区的成陆时间要晚于唐代。但是1972年浦东严桥唐代村落遗址的发现彻底纠正了这一看法,而在虹口区广中路则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南朝遗存。因此可以确认,至少南朝时期上海的范围已经包括了今天的虹口,唐代则扩大到浦东严桥和北蔡之间。唐代以后上海陆地继续向东延伸,今天的浦东新区逐渐成为陆地。

 

      明代上海就有古玉收藏家

 

      上海古塔是本次大展的重点之一。上海至今还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古塔13座。

 

      近40年来在对古塔的修缮过程中,文物部门先后发现了佛造像、佛塔、舍利子、玉石、玛瑙、水晶、珊瑚、石刻等文物1000多件,此次展出了其中100余件,来自松江李塔的银舍利塔和来自青浦泖塔天宫的铜鎏金观音菩萨像都是其中的精品。而在嘉定法华塔和松江圆应塔中发现了1000多件历代玉器、水晶、玛瑙饰件,这在以前的考古中极为罕见,反映出明代初年,上海已经出现了古玉收藏家和古董商,这也可以看作上海收藏古玉之风的开端。

 

      展现上海名人排场

 

      明代上海出了不少名人,大展点出了其中两位:倡议修筑城墙的顾从礼和建造豫园的潘允端。

上海起初没有城墙,明代屡遭倭寇海盗袭扰后,上海人顾从礼等就积极倡议建城墙,朝廷批准后,很快筑成上海城墙,顾从礼自己还捐粟4000石建了小南门。官至四品的顾从礼家族墓地则位于肇家浜路打浦桥附近,他的一些珍贵墓葬此次也同世人见面。

 

      明代经济发展后,官绅富豪纷纷兴建园林,豫园便是明代上海的世家望族潘氏潘允端所建。

潘允端墓在中山南二路天钥桥路附近被发现。而潘氏家族另一支的墓地在肇嘉浜路被发掘,随葬品中有木制家具、木仪仗俑、金银饰件等。此次展出了气势不凡的木仪仗俑,由乐俑、文武官俑、隶役俑、侍吏俑、侍童俑、轿夫俑及轿子等组成,充分说明了当时潘家的排场。

 

      而大展中几件耀目的金饰则点出了上海一位元代名人任仁发。在1952年出土的任仁发家族墓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嵌松石累丝金项链、嵌松石珊瑚累丝幡形金饰、嵌珠石累丝金帽花等。任仁发曾主持修治吴淞江等,他在吴淞江上建了6座水闸,包括近年在上海志丹苑出土的元代水闸。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