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民俗博物馆于5月30日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三大版块七项活动在充分展现端午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市民们在体验中感受了节俗的乐趣和魅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端午节假期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因此主办方特意为青少年准备了一些特色体验项目,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

      (一)端午传统节俗体验重温节日记忆

      走进庙区,门楣上悬挂的菖蒲、艾草,八仙桌上摆放的桑葚、樱桃、粽子、五毒饼等节令食品,微缩的端午场景复原,既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将人们带入到过去老北京过端午的回忆中。

      作为标志性节令食品,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每年的包粽子体验都是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今年的端午民俗节活动中,游客依然可以用博物馆免费提供的苇叶、江米、小枣等食材,亲手制作出老北京传统风味的粽子。同时,品雄黄酒、画王老虎、系长命缕、制作布老虎等传统节俗体验活动,都让游客们在体验动手乐趣的过程中,增强对节俗知识的了解。

      此外,对于青少年来说,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踺子、空竹、跳绳、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七巧板等传统益智玩具,让他们在玩乐中将娱乐民俗进行传承。最有意思的是“斗百草、赛学识”活动。来自双桥一小的近百名学生或是争相参与端午节俗知识问答,或是三五成群一起玩着传统的“拔根儿”游戏,在这项从南北朝流传至今的古老游戏中,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也对节日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二)民俗展览、诗歌演唱会丰富节日生活

      端午节期间,博物馆推出了两部特色各异的展览:《童年恩物——中国民间传统玩具展》通过五百多件展品分七个部分,向观众展示了广泛流行于传统民间从古代直至近现代的形制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绝伦的老玩具,;《北京民间风筝艺术展》展出了哈亦琦、郝德立、杜景耀、赵世明等风筝制作大师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的作品,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两部展览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巧妙组合,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玩具、风筝与节日的联系,让游客在参观中充分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突显爱国主义这一节日主题,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北京民俗博物馆联手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音乐家协会、北京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了“端午魂”爱国音乐诗歌演唱会,北京市文联党委书记陈启刚欣然来到现场和来自吉祥里社区和朝外街道的百余位居民、现场的游客一起参加了活动。

      (三)非遗项目展现节日文化内涵

      传统的端午节也是“女红”的展示日。今年的端午活动,博物馆也为毛猴、豆塑、风筝、中国结等这些非遗项目的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来自朝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老师们带来了他们的代表作品,还现场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他们在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为游客讲解了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所表现的端午习俗文化内涵,比如戴长命缕象征益寿延年;挂五彩粽为了保健避瘟;剪贴葫芦花、佩香包是为了驱虫防病……游客们既欣赏到了精美的作品,也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品牌特色活动,为了更好的将服务群众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博物馆在端午的各项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开展实施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全力突出民俗性、参与性、实效性、传承性和趣味性。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工作思路的改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让活动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深入人心。活动当天,参加活动的游客近两千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