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界与博物馆渐行渐远重新融合当获益良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观复博物馆大门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这固然可喜,而令人担忧的是,博物馆正与藏界渐行渐远。一方面,公立博物馆受条件限制很难满足藏者的要求;另一方面,民办博物馆良莠不齐,大多门可罗雀。博物馆正从收藏的殿堂沦为藏者眼中的“鸡肋”,可去可不去,而这种心态无疑加剧了民众收藏品位的降低。

 

  从博物馆转战古玩城

 

  只为学到“真本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许多人选择在这一天参观博物馆,而对于一些藏者而言,博物馆的展览远不及古玩城“过会”更具吸引力。文物爱好者老赵曾经把博物馆当做第二个家,他每到一座城市必先去博物馆,至于省博、市博更是周周必去。可自打他迷上收藏后,参观博物馆就成了过去时。如今,身穿唐装,左手捧着核桃,右手捏着手串,俨然一副“资深藏家”模样的老赵在某古玩城里告诉笔者:“去博物馆意义不大,要常接触市场才能学来真本事。”

 

  老赵的话代表了不少藏家的看法,在他们眼中,博物馆的东西虽好,但不能上手。所谓“上手”就是触摸到文物。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古玩鉴定要讲手感,比如瓷器的胎质,仅凭肉眼难以区分,必须依靠触觉判断。而向观者提供触碰文物的机会,恰恰是绝大多数博物馆所不具备的。此外,能摆在公立博物馆里的东西不但是真品,更是珍品,不少藏者认为这种“赝品真空”的鉴赏环境会使人产生认识局限,反而不利于收藏心态的培养。况且,面对一件件买不到的国宝重器,抱着“过我眼即我有”的心态留恋于博物馆,还会被身边藏友讥讽为固步自封、缺乏市场意识。

 

  由于当前古玩鉴定讲求实用,为了更好地融入收藏圈,不少文物爱好者提前从博物馆“毕业”,转而去古玩市场里“上课”了。

 

  “大藏家”自立门户

 

  权威机构反遭质疑

 

  博物馆里限制太多,转投古玩城看似无可厚非,实则动摇了收藏界“先知而后藏”的根本。近年来,与藏家纷纷投身古玩市场、少去甚至不去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收藏者筹建民办博物馆的热情却是日益高涨。

 

  据统计,我国的博物馆正以两天一座的速度增长,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收藏者创办的民办博物馆。然而,数字背后难掩尴尬,受去年冀宝斋等事件影响,民办博物馆声誉日渐降低,有的甚至被参观者视为“博假馆”。

 

  其实,民办博物馆并无“原罪”。回想上世纪80、90年代,参观博物馆是所有文物爱好者获取正确收藏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博物馆是当代收藏梦开始的地方。对于博物馆的向往也促生了一批有见地的文物爱好者走出博物馆,自立门户,继而诞生出我国早期的民办博物馆。1996年收藏家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观复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也是我国品质较高的民办博物馆之一。此后,如马未都一样开办或拥有一家私人博物馆,就成为了许多藏者的终极梦想。

 

  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不注重学习,只讲求实际的收藏大环境逐渐形成,许多声名狼藉的民办博物馆正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如今的收藏界里,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风气较盛,“先知而后藏”悄然变为“先藏而后知”,来自公立博物馆和权威研究机构的意见不再被广泛采纳,反而是“国宝帮”、“大藏家”与专家、学者叫板的声音此起彼伏。

 

  博物馆是一方净土

 

  应多去养养眼

 

  笔者认为,上手实践、科学鉴定固然重要,但收藏首先是一门眼学,或者说是一门标型学。踏足收藏市场前,藏者应在博物馆里充分浸润,虽不能练就识真辨假的“火眼金睛”,但至少能养成一双“慧眼”。

 

  前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王宏理教授曾说过:“看博物馆藏品的好处,首先不致像市场里看来看去可能都是假的。”他指出,常参观博物馆能在藏者脑海中形成一个真品参照系,这对于捕捉藏品中的隐性信息大有裨益。

 

  我们常说当前的收藏市场“乱象丛生”,所以藏者更需要珍视博物馆这一方净土;相对的,博物馆也不是天上楼阁,它应该更接地气,形成一股引导收藏潮流的力量。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国家文物局在发文阐释此主题时指出:“博物馆是一种鲜活的机构……变革促使博物馆去重新审视其传统使命,去寻找新的策略让藏品更加贴近观众,从而吸引他们前来参观。”博物馆尚知降低姿态,藏界又何以自视过高?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这成绩值得藏界骄傲但不足以沾沾自喜,况且我国文物鉴定和文物立法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是尽人皆知,前不久沸沸扬扬的“功甫帖”事件便是明证。如果收藏者能沉下心来,多去博物馆上上课,想必都会获益良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