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在手 紫禁城尽在“掌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禁城宜赏、宜游、宜发呆,品品古建,聊聊展览,无论怎么逛,先拿一份独家参观指南,总有一款适合你。回复序号,你懂的……”

 

  这是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服务号—“微故宫”上的一段话,是不是瞬间萌到了你呢?当已经快600岁的紫禁城,遇到微信这个新平台,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014年元旦正式上线的“微故宫”,主要有三大部分内容:“看一看”“逛一逛”和“聚一聚”。

 

  “看一看”部分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故宫展览、讲坛等信息,并及时发布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新闻。比如,在“看展讯”栏目中,用户就可以看到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举办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的时间、地点、展览内容和特色等信息。这个栏目不仅会介绍故宫内的展览,也会介绍故宫藏品在国内外各不同地区的展览信息。

 

  用户点击“上课堂”按钮,则可以看到故宫讲坛的具体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概要等,还有预约报名的方式。故宫讲坛每月举办两场,内容既涉及到青铜器等文物知识,也有故宫的对外交往等历史信息,对故宫及其文物藏品感兴趣的观众去听一听,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看一看”过后,不妨再来“微故宫”“逛一逛”,这一部分可谓是“微故宫”的内容主体,包括参观指南、导览地图、访建筑、逛专馆和品展览五大板块。

 

  在“参观指南”板块,只要输入对应的序号,就可以了解到故宫开放时间、票务政策、导览地图、地理交通、游览须知和天气情况等内容。

 

  而“导览地图”板块则是把整个紫禁城搬到了你的手机上。进入这一板块,手机屏幕上会立刻显示出故宫内廷五个区域和外朝三个区域的按钮。记者点击了“外朝中路”按钮,一幅从午门到保和殿的地图就出现了。地图上每座建筑头上都会有自己的名称,点击名称就会出现该建筑的照片和简要介绍。介绍不仅有文字版,还有音频版。点击播放按钮,一个浑厚的声音就会从手机中传来:“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宫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对于懒人来说,这真是太贴心了。

 

  除了对建筑的介绍外,哪个殿里正在举办展览,哪里能进行咨询,哪里能休息,哪里能借到婴儿车和轮椅,都可以在“导览地图”中很轻易地找到,对于一家老小集体出游的人们来说,这是不是很方便呢?

 

  对于那些对故宫中的文物藏品感兴趣的人不妨经常进入“逛专馆”板块中去瞧一瞧。在这里,珍宝馆、陶瓷馆和钟表馆的每一件展品都附有图片、文字信息和语音信息。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使没有来到故宫,也可以了解到大量的文物知识。

 

  与“看一看”和“逛一逛”相比,“聚一聚”更像是故宫粉丝们的活动中心,“围观喽!”“活动圈儿”和“我的天地”三个板块为故宫迷们营造了一个交流平台。

 

  尤其是在“围观喽!”板块,御前大课堂、漫谈、故事会等栏目关注那些故宫中的趣事,比如紫禁城里最能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龙在哪里,昔日的皇宫用什么报警,乾隆皇帝的旅行文具箱里到底装了什么,还有慈禧在穿戴上有何讲究等,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你打开了了解故宫、了解历史的大门。大家在每一个故事下面留言、交流,热闹极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拿起手机在"微故宫"中看一两个小时完全没有问题。”逛了一圈下来,发现其所言非虚。无论你身在宫中还是宫外,不妨拿起手机进入“微故宫”中去瞧一瞧吧,那里真真是极好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