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里的科技“神器”

      防雷系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中有些区域平坦宽阔,所以雷这个不速之客也经常来“访问”,成为引发火灾的一大诱因。正因如此,安装最先进的防雷设施一直是故宫博物院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文物建筑防雷建设,目前已在大多数文物建筑上安装了防雷设施,这些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极),能够有效地将故宫上空的雷电通过避雷设施引向地下,从而保护文物建筑免受雷击破坏。自2002年起至今,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建筑全面修缮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防雷体系改造,修缮后的文物建筑全部增加了直击雷防护设施,并且满足防雷规范的安全要求。

 

  故宫现有防雷措施为在建筑上安装避雷针或者避雷带,使用引下线连接到地面地极,引下线接地处安装有雷击计数器测试仪,能够记录避雷针遭受雷击次数。雷击计数器测试仪虽然能够记录避雷针或者避雷器接闪的次数,却无法记录雷电强度以及准确的接闪时间,而且不具备在雷击事件发生时进行实时报警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测中心计划建设雷击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记录、存储、分析和管理避雷针和避雷带接闪的时间、接闪的强度、接闪的次数的功能,通过已建立的雷击处理预案系统,在雷击事件发生时提供迅速准确的报警服务。雷击监测系统的建设将采用分期建设的原则逐步扩大覆盖区域,最终达到全故宫无死角的目标。

 

  观众动态监测系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旺季,故宫一天的参观人数最高可以达到18万,数量如此庞大的观众涌入故宫,也给故宫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观众安全隐患,故宫也启动了观众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

 

  用来监测观众流量的设备被安装在故宫内所有的大门上,一共安装了47对,可以监测通过该门的观众流量,通过联网工作人员可以对观众流量与饱和值作出对比。

 

  观众动态监测系统已于今年5月份开始试运行,该系统可实时反映故宫全区、太和殿区、御花园区、乾清门区等9个区域的观众实时人数、各通道通过观众人数,并可统计分析与比对任意时间段的观众人数变化,并通过预警方式启动观众人数控制紧急预案。

 

  故宫博物院完整的监测体系预计将于2020年全部建成。届时通过对故宫的人流态势实时准确监测,明确区分最舒适参观、正常参观和最大接待量三个等级,从而引导进入故宫的观众有序合理地参观,引导计划进入故宫的观众合理选择参观时间。

 

  自动讲解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信来故宫参观过的观众一定不会对小小的自动讲解器感到陌生。这个讲解器只有巴掌大小,可以方便地挂在胸前,只要插上耳机,观众走到故宫的某一个地点,就会听到相应的介绍。

 

  自动讲解器虽然很常见,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自豪地说:“故宫的自动讲解器是目前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此言非虚。目前,世界上大型博物馆中的讲解器通常只有10到12种语言,而故宫的则有40多种语言,既包括不同国家的语言,也有我国主要民族的语言以及方言,比如闽南话、粤语等。

 

  现在,故宫还在对讲解器不断进行着改进。原来,讲解器中的讲解内容有王刚讲故事版、鞠萍的少儿版等,现在又增加了精华版、对话版等不同版本。而且,故宫自动讲解器不收押金,在故宫博物院出口处设有提醒观众归还讲解器的设备,这给观众租用讲解器提供了很大便利。下次再去故宫参观,不妨也体验一下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