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慎重创办私人博物馆

      耗资数亿元收藏15000多件“宝贝”,本来可以让市民大饱眼福长见识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宝贝”只能“待字闺中”少人观赏。这是民营冠和博物馆遇到的尴尬。办馆者希望政府能给民营博物馆一些实际性的帮扶,助其走出困境。(5月19日《广州日报》)

 

      所谓私人博物馆,是指公民个人自主建设的博物馆。在国际社会上,私立博物馆逐渐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在我国,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私人博物馆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上海兴起,随后北京等一线大城市也有不少私人博物馆相继建立。据2012年“中国私立博物馆生态白皮书”项目启动仪式上传出的消息: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在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内,从2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不过,民间博物馆的数量虽然很多,但体量上距民众对博物馆的一般理解还有差距。很多私人博物馆的收藏品数量和布展水平,都达不到公众期望值,艺术水准方面也会有些不足。从私人博物馆反馈的情况看,由于市民意识以及门票等的影响,到民营博物馆参观的市民远远少于公立博物馆,加上运营成本高及周转资金不足等问题,现在许多民间博物馆都举步维艰,面临着闭馆的窘境。这是令人尴尬的。

 

      我觉得,办馆者的呼吁是不现实的。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外救”不如自救,民营博物馆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精品。由此我也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办私人博物馆?既然“有时候一天没有一个人来参观”,还要支出那么多费用,为什么要开私人博物馆?你辛辛苦苦地把文物收藏,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从文物中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光顾者很少,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说明它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呢?因此而言,难以维持的私人博物馆一方面说明民间资本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其博物馆的可行性有待论证。

 

      笔者不反对办私人博物馆,但是创办私人博物馆应慎重。国家文物局明确要求办馆者必须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必须有递补资金,能“养得起”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姓“私”,成败得失都要靠自己买单。开办者想通过国家的扶持措施扭转私人博物馆的尴尬境地是不切实际的。其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广,藏品不一定非得花巨资设立博物馆展出,在网上办一所博物馆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必大兴土木创办个人的博物馆呢?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