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增强个性化服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自助领票

 

      赵骄健

 

      当前,我国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蓬勃发展,一些博物馆不仅有宏伟的外观,其内部设施也直追世界一流。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与研究、办好精品陈列展览、履行公共教育职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纵向看,中国博物馆事业近年来的发展进步毋庸置疑。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明、享受其中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博物馆也面临着新的期待和要求。从缩短排队入馆长度到维护展厅秩序;从提升展览质量到丰富活动内容;从艺术审美需求到生活休闲需求……无一不考验着博物馆人的专业水准和运营智慧。

 

      多媒体时代,观众品位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信息的爆炸,这种信息接收的快捷化与多元化,不仅让人们见多识广,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在博物馆里,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在日益提高,观众个性化的需求愈发浓烈。

 

      毫无疑问,每一个博物馆的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对于收藏、展览等环节,公共服务看似缺少专业性,实则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推进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事情。面对观众量的不断攀升,只有通过丰富个性化服务形式和手段,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提高博物馆社会美誉度,实现博物馆长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个性化服务不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与观众接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初开始启用新版门票,不仅票面尺寸变小了、科技含量提高了,节省了成本,而且票面上还印有二维码、参观者的姓名和参观日期。这种小变化体现的正是对个性化服务的追求。可以想象,对于很多第一次乃至可能是一生唯一一次来到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来说,其中的纪念意义是多么重要。这种倾注了博物馆人精心、细心与贴心的“定制”门票,透过个性化的服务让观众未进博物馆,便已经产生对博物馆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事实上,博物馆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灵活性和有的放矢,应根据观众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兴趣爱好等,对现有服务形式和手段进行整理、分类、重组、完善和改进。博物馆个性化服务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