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身份政策缺失: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从1997年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私立博物馆已经在中国发展17年,但记者调查发现,青岛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在夹缝中艰难前行,难成气候。私人博物馆常常是一个人的梦想,但当梦想照进现实,这条路并不好走。

 

      在青岛崂山张村河沿岸,一个约2000平米的院落里,坐落着一家在全国鼎鼎有名的私人博物馆——汉画像砖博物馆。12个展厅精心陈列着军旅收藏家张新宽一生收藏的几千块汉画像砖、汉画像石。张新宽的夫人杨敏告诉记者,老两口已经为它花上了大半生的积蓄。

 

      杨敏:“光建这个馆已经现在突破200万了。我们来的时候,这里是个垃圾坑。建下来接近50万。它不是光弄弄房子,一个展厅下来光那展柜就要好几万。既然这样,我们无怨无悔。”

 

      走进展厅,一幅幅2000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画卷在眼前栩栩如生,每一块都是散落在民间的瑰宝。令人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汉画像砖却因为地处偏僻,吸引不来散客。

 

      杨敏:“现在来参观的大部门是专家、学者,散客非常少,因为我们地方比较偏。”

 

      每位游客10元钱,还可以得到一本印刷精美的画册。靠门票以馆养馆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年该馆刚刚获得市里50万元的扶助。即便如此,杨敏说要运营藏品数量如此庞大的博物馆也并非易事。

 

      杨敏:“工人工资,整个费用,再加上我们要请专家学者来解读什么的。100万我才能正常运行。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

 

      即使举步维艰,夫妻两依然坚守着最初的梦想,从来没想过,让哪怕一块儿砖上市流通。

 

      杨敏:“展出来的所有加起来大概有3000多件,还有1000多件放置在仓库里。早在2008年,人民日报有一个部主任,他说,你完全可以交换一批作为资金流动。我说我们一块不卖、一块不交换、一块不送人。目前还有点儿老底儿,抗吧。抗不住再说。”

 

      政策限制、土地拆迁、资金短缺等因素成为许多私人博物馆的致命伤。

 

      杨敏:“成立博物馆跟成立公司不一样。成立公司必须要到工商局注册,按照那套严格的程序。成立私人博物馆挂个牌行了,这是现在很尴尬的一件事。”

 

      青岛市博物馆协会某工作人员的这番话可以说道出了私人博物馆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青岛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立强告诉记者,对于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国家曾经出台过相关意见,之后南方一些城市也先后推出了鼓励、扶持政策,但效果差强人意。

 

      刘立强:“我扶持你,建这个馆。我可以给你30万、50万的政府补贴,但是后面可能开了不到1年。有些就关门了。”

 

      由于牵扯到消防、安保、文物评级,甚至门票定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个美好的私人博物馆之梦要走进现实需要一系列的规定动作。刘立强表示,目前全国私人博物馆最终成功注册登记的还是少数。

 

      刘立强:“目前青岛民办博物馆注册登记的就一个青岛胶东民俗博物馆。咱们实际上有几家馆都已经成立了,你比如说:韩家鱼宴馆、汉画像砖,还有金银石,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从审批,要由省文物主管部门来进行审核,然后到民间组织管理局作为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来进行注册登记。”

 

      像韩家村的鱼宴博物馆因为校方设施不符合标准 ,被卡在了门外。而汉画像砖博物馆一直在等待省文物局的文物审批。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