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德秀委员: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出"象牙塔"

      提问者:上海网友董书维


      回答者: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马德秀委员

 

      问: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独特的一脉。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应该从何着手去破解这种尴尬?

 

      答: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一项依托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平台,针对72家会员高校博物馆展开的调查显示:61家高校博物馆免费开放,11家收取5元至60元不等的门票,免费开放率为84.7%。这72家中,28家经过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登记,占比为38.9%,但仅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估,被定级为三级博物馆。被调查的高校博物馆平均拥有编制人员7名,但负责宣教岗的不足1人且多为兼职。年均参观在3万人次以下的高校博物馆占75.5%,逾3/4;年均每馆仅开展不足3场展览、4场讲座(包括组织、参与以及协作),育人活动的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公众和高校师生的需求。

 

      功能、作用定位不清,阻碍了高校博物馆的投入、管理、业务发展和服务社会等作用的发挥。我们应该将高校博物馆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系统考量和谋划其功能定位,促进高校博物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去,这对于推动高校博物馆自身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共生发展至关重要。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将高校博物馆作为特定门类纳入博物馆建设序列和评级体系,发挥文博主管部门扶持、管理、指导、考核等功能。二是要厘清并明确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传承文明功能的定位,让高校博物馆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三是将高校博物馆开展育人活动的数量、质量、成效等纳入考核体系。四是对已成立的全国性、区域性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加强指导,给予支持,并推动各地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联合成立区域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