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声的博物馆讲解
手语老师用手臂在空中拐了几道弯,身边的十几个孩子一下子都笑了起来,原来是她在给学生们形容黄河的九曲十八弯。陕西历史博物馆刚一开馆,就被操着汉语、英语、法语的讲解声和讨论声充满,而在一个角落,讲解并不需要发出声音。
3月5日上午,100多名来自西安第二聋哑学校的学生,作为陕西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的首批受益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引导下,分批进行了触摸厚重文化的游览。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者樊静涛说,这是他在这里志愿服务3年来第一次接待这么大批的聋哑学生。“这些孩子和一般的游客不太一样,特别是交流和传递知识的方式。我们志愿团队之前也在考虑,怎么在最短的时间把简单直观的信息传达给聋哑学生。”最后他们决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一件件国宝文物放在历史故事中讲述。
“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蓝田人的头盖骨,都激动地叫了起来。”聋哑学校的武老师说,博物馆的很多展品,都是学生以前在书本上学到的,今天终于看到了立体的实物,既兴奋又好奇。在展厅里,讲解员先是小声把展品的背景介绍给手语老师,老师则打起手语为学生们讲解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
由于展厅里的灯光并不强,聋哑孩子们都紧紧聚在一起,仔细地看老师打出的手语,不时点点头。有的聋哑学生还拍下玻璃展柜上的二维码,当看到手机上出现图文并茂的卡通形象时,他们相互微笑着传阅。
“这些学生在活泼和求知欲方面,和正常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武老师说,最难得其实是把复杂的文物知识讲授出来,毕竟像“鼎”“匜”这样的名词,在手语里根本没有;再加上聋哑人自小接触的知识面窄,并不能理解很多同龄孩子早都清楚的概念。
“我们只能打出指语,相当于拼出‘鼎’字的音,然后告诉他们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但是说到礼器时,孩子们又挠头了,于是我只好把它解释成炖肉的大锅,是古代的王公贵族祭拜神和祖先的东西。”武老师说。
尽管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聋哑学生却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馆中一棵古树的照片前,很多学生立马认出了这是相传轩辕黄帝的手栽柏,招呼着同学们同照片合影。“我第一次来到博物馆,很高兴有叔叔阿姨的关心,让我学到了知识。”15岁上初一的王同学一边打着手语、一边用模糊的口音说。
除了游览博物馆,西安第二聋哑学校还在活动现场还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签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书,并聘请陕博专家为校外辅导员。据了解,陕西省团委、陕西省残联等部门还将在未来4年把“阳光行动”覆盖城乡残疾青少年,实现青年志愿助残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李豫琦表示,“3.5”中国青年志愿者日,恰好也是陕西陕西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20周年。“20年来,陕西青年志愿者所秉承的服务宗旨,作为‘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接受的精神时尚,以及当下共青团的重要品牌。”

责任编辑:Angel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