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外国人名命名博物馆 史迪威博物馆重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6日,曾参加远征军的老兵参观史迪威博物馆。记者 邹飞 摄

 

      残破的墙缝刷新填补,受潮破损的照片得以修整……

 

      26日,坐落在嘉陵新路63号的重庆史迪威博物馆,经过重新修复后开放,并挂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日,经过修缮的重庆史迪威博物馆重新开放。副市长刘强、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总领事何孟德、4位远征军老兵受邀参观。

 

      据悉,该博物馆除完成修缮外,还新增37件文物和30余张珍贵照片,挂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兵回忆:本人比照片好看

 

      26日下午2点,在史迪威博物馆,远征军老兵、89岁的皮道生指着墙上悬挂的史迪威照片说:“在缅甸战场,我曾有幸见过史迪威将军,他本人比照片好看。”

 

      皮道生曾是远征军38师特务连的特务长,主要负责指挥部后勤工作,如护卫长官、操办伙食、军资管理等。

 

     “史迪威将军是我们师长孙立人的同学,他们经常在指挥部研究战略。”皮道生回忆,有一次,两位将军一同视察38师,史迪威穿一身美式军装,看起来高高大大,很和蔼。

 

      “史迪威曾是年轻士兵的偶像。”皮道生说,一个外国人能和中国军人一起并肩作战,让士兵们很振奋。

 

      战区地图:4名老兵模拟作战

 

      走进博物馆军事会议厅,墙上悬挂的印缅战区地图勾起了老兵们的兴趣,纷纷在图上寻找曾经行军的路线。90岁高龄的蒋银洲曾是远征军的勤务兵,负责送文件等,对行军路线记忆深刻,先后随部队辗转八莫、南坎、腊戌,后到达密支那。

 

      “密支那在这里。”蒋银洲指着地图说。一旁的皮道生、远征军战车营驾驶兵万学良、飞虎队飞行员龙启明附和道:“对,对,我们也到过密支那。”

 

      史迪威中心专家组专家、重庆大学教授敖依昌说,密支那是缅北的军事重镇、交通枢纽,集铁路、水路、机场为一体,向北可以控制驼峰航线,向南可以切断远征军的补给运输线。在这里,远征军曾和日军有一次重要战役,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最终以胜利告终。

 

      往事历历在目,4位老人难掩内心激动,他们顺手抓起放大镜查看起了铺在桌上的指挥图。一时兴起,老人们还模拟了一次小型的作战会议,汇报部队情况、讲述行军路线,样样都有板有眼。

 

      修缮重开:新增30余幅照片

 

      26日,史迪威博物馆馆长宗力哲介绍,史迪威是二战时期中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修缮期间,在美国驻成都总领馆的帮助下,博物馆新增文物37件,包括史迪威雕像、美式军服、有关史迪威的杂志和视频光盘,此外还新增了30余幅珍贵照片。

 

      史迪威中心专家组研究员邓平说,这批照片大多来自美国,一些是私人收藏,一些是由当时的战地记者和参战士兵家属提供的。

 

      “其中有9张很有价值。”邓平说,特别是一张照片就拍摄于博物馆外,是史迪威会见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的情景。该照片属首次亮相,重量级人物在重庆会面,足见重庆当时的国际地位。

宗力哲透露,目前,史迪威博物馆共有400余张照片,200余张进行了修复,对新增的30余张照片进行重点展出。同时,史迪威博物馆网站也已上线运行,内容包括博物馆和史迪威的介绍,还有一些图片和视频。

 

      新闻资料


      史迪威博物馆

 

      位于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早期为宋子文在重庆的行馆。1942年到1944年间,史迪威担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美国援华租借物资监督等职,此处为史迪威将军在华期间的居住兼办公地。

 

      1991年10月,重庆成立史迪威研究中心,同时在史迪威旧居建立了史迪威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

 

      2013年3月,重庆史迪威博物馆被国务院列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