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物馆何以走向世界

      “庞贝古城”在6个月的展期中卖出了47.1万张票,成为大英博物馆历史上第三大最受欢迎的展览。最受欢迎展览的头两位分别是1972年吸引了160万参观人次的“图坦卡门”,以及2007年吸引了85万人次参观的“中国兵马俑”

 

      68岁的格拉斯哥人尼尔·麦格雷戈是英国功绩勋章的拥有者,这项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自授予的勋章,是英国针对科学、艺术、文学或推广文化方面有显著成就的人士颁发的最崇高荣誉,包括女王夫妇在内,整个英联邦国家只有20多人有资格戴上这种红蓝相间的十字勋章。

 

      大凡了解麦格雷戈的人,没人会觉得他配不上这项荣誉,因为成为大英博物馆馆长十多年来,他带领这家世界上规模庞大、知名度极高的博物馆,一步步前行,适应越来越扁平化的世界。

 

      在博物馆的管理和发展规划方面,麦格雷戈也遇到了问题,也是目前让所有博物馆挠头的问题。无论是在展品上还是经费上,近年来全球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面临转型的难题。

 

      博物馆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虽然全世界每一家博物馆都在展示人类的历史,但大英博物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本身也已成为历史文明的一部分。这家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全球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成立六年后正式对公众开放,因此2014年适逢大英博物馆开放255周年。

 

      在这样拥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身为大英博物馆馆长的麦格雷戈自然是喜气洋洋。远的不说,仅在2013年这家博物馆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共有670万人次参观,不但比2012年高出20%,也打破2008年600万人次的纪录。据统计,该博物馆在2013年访客最多的一天是8月16日,那一天是星期五,有3.38万人次的访客。麦格雷戈称,“我很高兴去年有这么多人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世界藏品。”

 

      麦格雷戈一语点出了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藏品。之所以会有如此多人涌进大英博物馆,是因为那里的藏品由跨越世界文化史的近千万件文物组成,从原始人类的石器到20世纪的版画,跨越了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其中包括解开埃及文明钥匙的罗塞塔石碑、亚述王国的猎狮浮雕、中美洲阿兹泰克文明的绿松石双头蛇等?每一件藏品都代表人类历史上一个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二百多年前英国议会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时的宗旨之一,是让世界上所有好学和好奇的人来到这里,发现他们自己的历史,找回那些没有书面记载的历史佐证,让幸存下来的物品讲述故事。”麦格雷戈告诉本刊记者。

 

      作为全球最有声誉的博物馆,起初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按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解释,这种做法是基于启蒙思想,也就是说,尽管人类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彼此交流,它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大英博物馆一直自诩是这种人类跨文化研究的平台,目前每年来这里通过参观藏品接受“启蒙”的全球观众,数以百万计。

 

      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大英博物馆里面那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来源算不上光彩。因为博物馆的建立正赶上英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正是其在全球扩张的时候。英国人借着坚船利炮纵横七海,从全世界掠夺无数的历史精品,运到大英博物馆来。

 

      从大英博物馆进门后往左边走,本刊记者看到一座“功勋墙”,上面的砖上密密麻麻刻了不少为博物馆添砖加瓦的人的名字。其中既有汉斯·斯隆爵士这样的博物学家,也不乏火烧圆明园以及掠夺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父子等一大批在国外臭名昭著的名字。

 

      大英博物馆目前有超过700万件藏品,麦格雷戈认为,“人们参观博物馆就应该像阅读‘格列佛游记’一样,通过不同的展品来经历一次不凡的世界旅行。”

 

      在展品方面让麦格雷戈头疼的,是一些当年被掠夺国家接受了足够的“启蒙”后,让文物认祖归宗的要求。比如,希腊就一直要求英国归还曾经属于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并且在雅典卫城建造了新的博物馆,准备安置回家的文物。

 

      早在2003年时,麦格雷戈就坚决对希腊的要求说“不”,称埃尔金大理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只希望希腊政府接受一个大理石雕复制品。

 

      如今在这个问题上,麦格雷戈的态度有所松动,起码说起中国文物来,发生了变化。虽然他坚称博物馆需要全球各国的文物,但也表示大英博物馆愿与中国合作,追回圆明园文物,也愿意围绕有争议的文物问题与中国研究人员展开联合调查。这种逐渐开放的态度,正是大英博物馆适应世界发展的表现之一。

 

      怎样应对经费短缺

 

      对于麦格雷戈来说,面对文物的国外追诉,可以用法律来遮掩,将问题全推给英国政府。可有关英国政府削减经费的问题,他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了。

 

      麦格雷戈算得上是一位勤俭持家的高手。上任伊始,他接手的就是一个每年有500万英镑赤字的烂摊子。因此这位学院派的资深研究人员不得不使出一些“外交手腕”—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为博物馆的生存发展四处化缘拉赞助,让博物馆适应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的艰难岁月。

 

      博物馆在前几年还是过了一段好日子。当时鉴于商业化的侵袭,英国人越来越愿意出入于牛津街商业区或者哈罗兹百货商场这些物欲横流的地方。为了反低俗,英国政府拨出大笔资金给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让其进行文化教育建设。于是乎,大英博物馆开始门迎四海、泰特当代艺术馆雄踞泰晤士河南岸,大英图书馆新楼拔地而起?

 

      对博物馆等机构而言,英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发动机”和“财神爷”的角色,撒下大笔英镑。这不但帮助文化机构组织举办大量活动,而且也让这些机构的员工享受着与公务员类似的薪酬。在政府拨款的羽翼下,英国的文化机构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