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距离“校外课堂”还差口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印刷博物馆内,杨浦区“红领巾讲解员”为同龄人做生动的讲解(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最近十余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的数量翻了至少一番,参观者的数量更是早就突破千万人次。当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承担城市文化,其中心功能逐渐从传统的收藏保管延伸至科学研究和教育传播,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

 

      理论上,生活在一个博物馆资源丰富的城市,是件幸福的事。然而,我们城市中的不少场馆经常门庭冷清、观者寥寥,“走马观花”和“一次性参观”成了多数参观者习以为常的方式。博物馆人和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主动走进和停留,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校外课堂”的终身教育功能?

  

代表提建议


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兴趣素养

 

      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不久前上海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希望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平台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议》的书面意见,其实这已是他第二次提交有关加强中小学生文博教育的书面意见。陈燮君在工作和履职中发现,从纵向来看,目前教育单位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年学生参观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博物馆之间的参观者绝对数差距很大,几家大博物馆和一部分活跃学校在“贡献”主要力量,中小学生对图书馆、群艺馆和一些小型博物馆的关注度还很差;此外,对博物馆等场馆,教师的主动接受情况也并不乐观。

 

      陈燮君认为,在文化教育大环境中,博物馆应该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充分发挥“感观教育”的优势,将激发参观兴趣作为展示的重要任务,着力发掘、重现文物原本就有的鲜活生命,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将被动的“教育”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作用,因为教师比博物馆更加熟悉学生,只有当广大教师掌握了有关知识,能够得心应手地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的资源。“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重视提高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今天,我们认为,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中应该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与此相对,中小学校也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借助博物馆平台,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得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为此,陈燮君建议:在中小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建立对口/定点联系机制,增加博物馆展览进校园的内容与频率,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文博素养培训,以此实现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由市教委牵头,在中小学教材内容中增加有关博物馆及美术馆相关领域的知识点,尤其是关于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探求传统,感悟艺术;中小学校可在课外学习板块中加设“文博兴趣班”,将文博素养也列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博教育的重视。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