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物馆的文化追求

      三年半的时间,17万观众,连续在京津苏开了三家主题展馆。

 

      建立了博物馆书院,举办了数十期主题活动,3万观众、书友到现场与嘉宾零距离交流。几千万人通过网络关注。

 

      原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为博物馆亲笔题写匾额。刘明康、吴晓灵、魏迎宁等领导同志主动要求以博物馆志愿者的身份,分别担任博物馆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以及金融启蒙委员会的重要职务。

 

      一个没有珍贵文物藏品和悠久历史的博物馆,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公众学习金融知识,接受现代金融理念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了金融文化与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金融博物馆如牛毛细雨,润物无声。也如湖中涟漪,波澜迭起。

 

      “它变成一个公共的平台了,金融博物馆不止是在传播金融文化,它已经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了。”金融博物馆的创始人,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面对记者骄傲地讲起了金融博物馆的故事。

 

      承载历史使命

 

      今天的金融博物馆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今天的一切,在初创之时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2010年6月9日,在天津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金融博物馆在天津解放路上,一间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内正式开馆。

 

      三个月后,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同志曾亲自前往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随后,位于苏州的中国基金博物馆与位于北京的国际金融博物馆先后建立。金融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又如星火燎原。

 

      王巍说:“金融博物馆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完全是始料不及的。我做了一辈子金融,筹备第一个博物馆,完全是为了我个人表达一种对金融历史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回馈。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博物馆先后出来了后,它变成了社会公共平台。特别是博物馆的书院,任志强作为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理事会主席,又读书又推广,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现在已经有3万人到现场参加博物馆举办的活动。网上的粉丝大概有15万。更重要的是,每次博物馆的活动,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观看。每一次讲座的视频,都有四五百万的点击量。金融博物馆的受众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了。”

 

      在面对博物馆的成功时,王巍坦言,要感谢时代,我们赶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络媒体的推动,金融博物馆的影响逐渐走向深入,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金融是一种文化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巍说:“我最关心的是,如何把金融变为一种文化。”在中国金融博物馆内,金融文化是一种对社会正向的价值观的引导,而不仅仅关心数据,关心利润。它关心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金融博物馆关注金融的启蒙。”王巍说,“因为我们面对金融,长期处于蒙昧的状态。在西方,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主要的动力。从吕底亚古币,到十字军东征,到文艺复兴,直至今天的华尔街。这是一条清晰的线索,是源源不断地推进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文明发展的主线。但是金融在中国不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金融从来都处于下等的位置。在近代之前,中国的货币上是没有皇帝像的,只有朝代字样。封建帝王是不愿意自己的头像出现在金钱上。我们看到,刀币,布币是农具。人们从来都以为,金融是下里巴人的事情。高端社会对金融则非常不重视。在社会高层,文化界,政治界中,人们是以谈金融为耻的,人们对金融持有完全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古代中国,金融首先被抛弃在社会文化之外。士农工商,商最低。搞金融的、搞高利贷的完全被社会唾弃。所以,金融始终被压制在最底下,从来都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在社会文化上,从来没有金融的正面反应。人们对金融的不信任,甚至仇恨,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说起金融文化,这位金融博物馆的创始人敏锐地感到,人们的金融观念亟待启蒙。

 

      我们过去理解的金融总是居高临下的,难以触及的,和老百姓不挨着,没有太多的关联。所以有些人会认为,金融家都是蛮横的,垄断的,贪婪的,见利忘义的。而造成这个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人们缺乏金融启蒙,社会缺少金融文化。

 

      “在最近三十年,金融从财政剥离出来,但仅仅作为调剂工具,也没有达到文化的高度上。所以我感觉,人们的金融观念需要启蒙。金融应该解脱出来,变成老百姓的朋友,成为人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的助手。”

就是追寻着这个理想,王巍和他的团队投入到金融博物馆的筹建与运营工作之中。他们希望人们能够感到金融不是敌人,是朋友。这个看似简单的理想,就是他们所追求的金融文化。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