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

      若在网上搜索“打造博物馆之城”词条,便会出现约500万条结果。目前,不少地区、部门、行业在新建、扩建、改建博物馆,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博物馆建设的热潮中,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较为突出。

      建设数字背后的隐忧

      我国近年迎来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座。按照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一些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3年或5年之内,打造博物馆之城。

      然而,一些博物馆存在着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倾向。重建筑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一些外表“新、奇、特”的博物馆实则内部展陈空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空间浪费明显。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说,不少地方把博物馆建设作为形象工程,博物馆一开工建设,就有政绩冲动和浮夸跟风的因素,很少考虑能否发挥作用,不少建筑盲目攀高比大,投资规模动辄上亿元,博物馆有时甚至变成了一个装点门面的摆设。

      快速城镇化考验着我国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决策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上往往提出‘标志性’‘独一无二’‘时尚’等无法衡量的模糊概念,部分决策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领域的生态平衡。”庄惟敏认为,建设博物馆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但博物馆建设之初常常对后期运营等一系列问题考虑不周。

      内部提升是博物馆建设根本

      目前,部分博物馆重硬件投入、轻内部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也进一步影响着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据了解,不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缺乏专业研究成果支撑,选题缺乏新意,主题提炼不足,内容枯燥乏味,形式相似雷同,观众不易理解。一些博物馆陈列一味追求大手笔、大制作,结果往往造成高成本、低质量。有的博物馆居然像一个游乐园。同时,不少博物馆现有库房面积、文物保存设施、藏品保护环境等都难以达到文物保护要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必须从“数量增长”走向内部“质量提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实现设计严谨、构思独特、材料适用,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达到思想性与观赏性、知识性与互动性的结合,使陈列展览变得生动、有趣、亲切、丰富。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