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陈仕修欲建民间博物馆

农民收藏家陈仕修说,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
10年前抛弃打井行当,一心搞收藏,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他痴心不改,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足迹踏遍雷州、徐闻、遂溪的所有乡村,甚至还跑到廉江等地收“古董”。如今,他收藏各类“古董”3万多种,数量达10万多件。淳朴的农家汉子陈仕修直言,他最大的愿望是建起雷州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农家汉子变身收藏“狂人”
今年刚满40岁的陈仕修,是雷州市沈塘镇大陈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大陈村是远近有名的打井专业村,全村从业人员达600余人。由于家庭贫困,初中还没有毕业的陈仕修便加入了打井队,平时跟随村中兄弟,外出打井挣钱补贴家用。
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陈仕修看到,很多农家人将淘汰下来的生产生活器具随意地丢弃在房前屋后,这让他觉得很痛心。每次遇到这种情形,他往往与主人商量,以合适的价格买下来。“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把这些东西丢弃很可惜。”回想起收藏的初衷,陈仕修如是说。
日积月累,堆积在陈仕修家中的老物件越来越多。闲暇时间,他总围着这些老物件打转,摆弄、欣赏、把玩……越看越入心,越玩越痴迷。2003年,他干脆抛下打井这个行当,一门心思搞起收藏。
从那时起,他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配上一只喇叭,风里来雨里去,四处“寻宝”。他这一举动,首先招来父亲的反对。打井虽然辛苦,但一天下来能收入上百元,陈仕修整天“游荡”乡野,不但断了经济来源,反而贴上所有积蓄。有一次,当他从乡下抱回一尊石狗,父亲那满腹怨气终于如同火山般爆发了,随手抡起一根棍棒,朝着陈仕修就打。而陈仕修当时已成家立业,这在一般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我爸那是封建思想,认为石狗是让人烧香膜拜的神灵,搬回家中不吉利。”陈仕修也很体谅父亲的冲动,“但我就是喜欢这玩意,不干这行,生活就失去滋味。”源于对老物件的痴迷,他在这条道上坚持走了下去。
建博物馆传承本土文化
尽管搞了多年收藏,但由于文化水平低,陈仕修如今连古董收藏的基本常识都把握不好。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走的是农村“路线”,对收藏怀着的是一份质朴的情感,只要是老物件,只要能见证历史变迁的东西,他都视为珍宝。
雷州市收藏家协会的收藏爱好者经常聚集在一起“论道”,为陈仕修提供了一个学习收藏知识和“宝物”去伪存真的宝贵平台。每次“寻宝”有所斩获,他便迫不及待地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行家请教。然而,收藏生涯少不了“漏眼”,甚至因受骗而弄得钱物两空,但他依然不怨不悔,痴心不改。
正是他这份痴心与坚守,家人逐渐由反对转为支持。妻子不再满腹怨言,在闲暇之际还与他一道四处“寻宝”,而兄长也在收藏资金上给予巨大的支持。陈仕修原先租房居住在沈塘圩,由于房屋过于狭窄,众多的“宝物”摆放不下。2011年,兄长便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他在沈塘开发区建起一幢两层的楼房,让他放开手脚去“玩”收藏。
“随着‘宝物’增多,现在两层楼房都不够摆放了,一般石器只好摆放在房屋周围,而那些耐腐蚀的物件都堆积在地面上。”陈仕修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家民间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参观。”
陈仕修谈到,雷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而他的藏品,绝大部分都是反映雷州风土人情的老物件。如今雷州还没有民间博物馆,他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自己能建起博物馆,不但可引进众多收藏名家前来为自己的藏品进行鉴别,为雷州文博事业拾漏补遗,更能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雷州民俗文化的窗口,为雷州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
10万藏品见证历史变迁
10年来,陈仕修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足迹踏遍雷州、徐闻、遂溪的所有乡村,甚至还跑到廉江等地收“古董”。寂寞收藏路,只有那辆三轮摩托与他为伴,只有那一件件看似寻常却蕴含年代味道的老物件慰藉他的心灵。
如今,陈仕修的收藏规模可谓蔚为大观。走进他的家,简直是走进雷州民俗文化大观园。琳琅满目的藏品,大到石缸,小到粮票,几乎无所不有。举目望去,量斗、粮票、刨刀、木箱、古床、檐雕、大杆称、报时钟、筷子栅……这些曾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老物件,在这里却显得历久弥新,仿佛还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这里老物件的种类有3万多种,数量不少于10万件。”谈及自己的藏品,陈仕修不禁露出了得意之色。而最让他引以自豪的是石器收藏,大小不一的石锁,饱经沧桑的石磨,精雕细刻的石柱,见证荣光的石鼓,小巧玲珑的下水盖,还有石墩、石臼、石槽、石缸、石人、石龟、石马,乃至石墓冠,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在陈仕修的房前屋后,整齐地堆放着200多尊石狗,或蹲或立,或怒或喜,或憨态十足,或威风凛凛……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一位姓吴的收藏爱好者说,陈仕修收藏的石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不比雷州博物馆里的逊色,冠以他“雷州民间石狗收藏第一人”的称号也绝不为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