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铜器是他的情人 音乐教师办铜器博物馆


一件旧铜器一段往事 音乐教师下海办铜器博物馆
他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做过教师,在出版局工作过,也做过省研究机构顾问,本可以有更好前程的他,最终选择下海复兴这门古老文化,钟爱铜器的他自诩为“铜的情人”。
当西关人家留在青石板路上的屐声远去,清一色早期西关人家的家用铜器却堆满了他那只有几平方的店铺,铜壶、铜盆、铜煲、铜锅,铜筷、铜铲、铜勺、铜炉……换过多份工作之后,他最终选择下海,创办一个小小的铜器博物馆,仅仅是为传承这门技艺。
如果你看过巴金的《秋》,或许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你把五更鸡上煨的春茶给他倒一杯。”可能有人不知“五更鸡”是何物,它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的五更鸡,而是一种器物,底部有火炉,中置陶罐,可烧茶也可煮食。旧时没有微波炉,可以随时加热食物,五更鸡便成为富裕人家必备的家用器皿,以便随时温酒煮茶热食,作用如同现在的微波炉。五更鸡就是卢俊成的众多铜器藏品之一。
个人博物馆
还原西关铜生活
卢俊成在荔枝湾小小的店铺只有七八个平方米,但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老旧铜器,身处其中仿佛置身西关旧时岁月。卢俊成很喜欢外形古朴的“五更鸡”,“‘你把五更鸡上煨的春茶给他倒一杯。’这是巴金作品《秋》中一句话,说的就是它!”说起自己的收藏,卢俊成有一种无言的快乐和满足。
这里的收藏品,不少都是在广州收集到的,都是当年西关人家的生活用品,他收藏的铜器基本能摆成“一桌”,能还原西关人家的铜器生活。
五更鸡如同现在的微波炉,随时可以加热菜肴,底部有开关可加炭;铜火锅是中间放炭的,铜火钳是夹炭用的。除此之外,他的藏品还有铜壶、铜盆、铜煲、铜锅,铜筷、铜铲、铜勺……一应俱全,名符其实的微型铜器博物馆。
卢俊成告诉记者,西关有独树一帜的铜文化,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手工铜器的打造作坊和买卖市场还遍布广州西关的大街小巷。稍微宽裕一点的人家,都想拥有一件像样的铜器,于是手工制铜铺在西关成行成市,龙津路、西华路、天成路都曾经是“铜器铺一条街”。
事实上,日前传统打铜铺在广州也几乎算是最容易找到店铺购买的传统手工艺了,这与当年恩宁路改造店铺搬迁引起舆论关注不无关系。当年几乎要经营不下去的传统打铜铺,如今成了恩宁路的一块商业文化招牌,从传统手工制作到机器批量生产,从几十元的小件到十几万元的纯手工打造“高级定制”,从日用铜壶铜盘铜锅,到大件的铜质家具、奢华摆设都能找到。
万锤方成器
“锤花”百年有温存
除了旧物件,卢俊成最关注的是传统纯手工打制铜器。走近他的“店铺博物馆”,远远便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一位师傅蹲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手拿扁锤,把铜片放在木桩上重复敲打,许多路人被面前久未所闻的技艺吸引。
店里一件茶壶吸引记者的注意,这件茶壶看起来并不光滑,表面上嵌着一个个重叠的锤印。“这正是手工锻打的标志,也是它独有的魅力,手工锻打出来的铜器是温暖的、有感情的。”
“手工打的铜器,表面看起来像雪花一样,那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锤花’(即锤印),均匀有序,精巧细腻。” 这样一来,手工制作的铜器,铜片中会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被称为“花印”或“星星”,这与机器冲压出来的冰冷的光滑不一样。卢俊成也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新,比如传统打铜是只能用烧炭火炉的,他将之改造成可以用煤气、光波等现代方法加热的火炉。
手工铜器的制作生产过程复杂繁琐,耗时长。卢俊成告诉记者,打造一件铜器,选材过后是雏形加工,其中回火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铜件在敲打一遍后必须回炉烧红、蘸水冷却,铜质变软后再次敲打。这道工序要多次反复,贯穿铜器制作全过程。然后再经过定型、精细加工、焊接、清洗抛光等流程。
而敲打是最单调却是重要的环节,单学会这门手艺就得花好几年光景,一件成品至少要敲打数万次才能成型,技术高超的师傅能在最后一道工序中,敲出均匀有序、精巧细腻的“锤花”。
“铜器梦想”:
不让人小看了它
卢俊成一心想将西关的打铜技艺发扬光大,这缘于一个有关日本手工铜器的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嘉宾指出国内的技艺渐渐失传,并认为西关铜器仅仅是一个用具,缺乏美感,与艺术相差甚远。这让热爱铜文化的卢俊成深深不忿。
不过卢俊成也承认,大部分铜艺师傅仍然对铜器的认识停留在日常用品上,故而打造出来的成品大多粗糙、机械化、鲜有艺术文化气息。而且目前在广州市场上所销售的铜器很多是现代机械加工而成的成品,真正纯手工打造的铜器数量并不多。
因为热爱,卢俊成倾其所有在铜艺事业上,为将手工铜器从日常生活用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他亲自动手设计,增加铜器款式、改善造型、改进工艺。因为手工繁杂,一个师傅一年也打不出几件真正的器物,但卢俊成并不后悔,“我的梦想是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不让人小看了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