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居民缪时方开民间婚俗博物馆 展示百年变迁

一对抱鼓石门当分列大门两旁,四根木圆柱户对凸出在门楣上方,意为门当户对;一顶花轿、一间婚房,一张婚床……57岁的金山朱泾镇居民缪时方,花十多年功夫收藏了300余件近百年来的婚俗用品。近日,他在枫泾古镇开出江南婚俗民间博物馆,供市民游客免费参观。

婚姻礼俗是旧时礼仪之本

走进博物馆,一幅大红水乡婚典剪纸图占据整个墙面。一旁玻璃幕墙上,情投意合、同床共枕、永结同心;成对成双、青梅竹马、生死不渝200条风俗成语,把结婚的真谛描述得淋漓尽致。

展厅大堂内,太师椅、八仙桌、花轿、婚房和一张百年婚床,几乎占据半个房间。这是一张三进的拔步反喜大床,内挂两道纱帐,可谓是床中有房,房中有床。据介绍,这张婚床又名千工床,即一个木工要花3年时间才能做出这样一张床。从年代看,这张床造于明末清初,足有上百年历史。

缪时方介绍,视婚姻为人生头等大事的江南民众,历来把婚姻礼俗列为礼仪之本。从周代起,就有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程序,谓之六礼。后来逐渐演变成提亲、请八字、卜婚、订婚、报期、迎娶、成婚、回门等。这些习俗有的已失传,有的流传至今。

结婚花样经越来越透

旧时代的婚俗,后世逐步演化。缪时方说道,尽管礼仪删繁就简,开销却不断升级。

婚俗馆内有这样的记载:近代,在西方文明影响下,民间婚礼开始有西装旗袍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也流行简单婚礼。男女青年一般买上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新人鞠躬,晚上两床被子合到一张床上,婚就算结了。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结婚开始流行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和36只脚(即床、橱、桌、椅等家具)。上世纪80年代,老三件变成新三件,婚房内要置办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办齐这新三件,开销就要几千元了。再后来,拍婚纱照、旅行结婚等,结婚的花样经就越来越透了。

幸福美满家庭的真谛不变

博物馆还展出了百余年来的各式结婚证明。最早的一张婚书,是清光绪44924日的一张合婚证书,上书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八个大字,再是合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签名盖章。

馆中,有一个蜜蜂格样式的装饰柜,每个格子里放置着各式喜糖盒;还有一个用300多张喜糖纸粘成的偌大字;最后一个组图则由农具和梭子组合而成,意味着男耕女织,夫妻用双手创造幸福美满的小家庭,这才是永恒不变的婚姻真谛所在。缪时方说。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